清晨,涼風陣陣。
我一邊走在路上,一邊條件反射地哼着歌,認真聆聽下才發現自己正在哼着一首英文歌。這首老歌近來又流行起來,那經典的旋律也着實好聽。
早餐中,鄰座的父親教導着孩子單字。那孩子正牙牙學語,我一時間還沒有弄清楚他的外星語。
想當年,我曾以為自己的廣東話是天生而成的;也無從解釋我如何會認得那些深奧的方塊字,以及變化多端的句字結構。怎會想到,我自己也曾經歷過牙牙學語的階段?據父母回憶,小時候的我話最多,一天到晚講過不停。但唯一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人明白我在講什麼!感謝父母並沒有嘲笑我的外星語,讓我仍然繼續我的練習,直到掌握了與人溝通的能力為止。
自己的英語又是如何練就回來的?還記得那幾年,只要在職場上溝通就必須要講英語。倘若交待得不清楚,事情便會一塌糊塗,我只好硬着頭皮,逐個字從口中吐出來,一直講下去,直到事情辦完為止。
自問對語言並沒有什麼天份。開始時,也管不了什麼語法,總之能夠講出意思便算過關。還有就是那個口音,在華人社會裡學習英語,最常見的陷阱就是將中文的字音代入到某些英文當中,偏偏那些音唸起來不倫不類。每當我心急想要說出一段見解之時,吐出的通常都是一堆奇怪難懂的語調,弄得人一頭霧水。
但學習語言就好像學駕車、烹餁、樂器,等等,只能夠耐心練習,一直練習直到成功為止。如今,我的英語也勉強可以跟外國朋友溝通了。
這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之中進行,沒有批評、不管壓力、也沒有擔心過出醜,只有一直向前直到達目的為止!這不就是你和我都擁有、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
要掌握獲取一種知識、一種技能,原來就是靠着那股一往無前的衝勁。
熱門文章
-
利君雅(Nabela Qoser)成了近年香港電視界的一個獨特話題。據市民的普遍印象,她是首位非華裔新聞工作者,在香港中文電視台上,以廣東話報導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zo1C0sPpVw 由於膚色和種族的關係,觀眾對於她在新聞報導...
-
香港有趣。想講講香港。 香港開埠之前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港,這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那是英國人首先發掘了她在世界上的地理潛質以及商業價值。英國的確是靠着巧取豪奪而取得香港也是毫不置疑:鴉片販賣是巧取,是「陰乾」清帝國的財力;引發大戰,以強欺弱,簽下中國首份不等條約《南京條...
-
從電視新聞上面,偶然看見又喜又悲的三數秒。那一幕淡淡的,卻又令人感歎唏噓。 話說在美國一公堂之上,坐在首席的白人女法官看見台下之黑人犯人甚為眼熟,便向犯人發問:布朗先生,請問閣下是否曾就讀於某某中學? 對於法官知道自己十多年前曾經就讀的學校,犯人感到極之奇怪,於是不禁正眼...
-
今日上班途中,碰上在工作上曾經協助過我的學生小哥。小哥如今找到新工作,為大型電訊公司的員工。遇見他,又回想起自己初出茅廬時莾撞的樣子。 我是這幾年才大量留意大前研一所著作的一系列有關在職者自我增值(i.e.「力」字系列)的書籍。當然,之前也知道他早已在企業顧問界享負盛名。但直至最...
-
尋找了許久,暫時令我最滿意的流動倉頡輸入工具,要算上我現在使用的手機Note 2,再配上Go Keyboard的香港倉頡輸入法。 硬件:Note 2 的大熒幕配上四核高反應虛擬鍵盤 首先, Note 2的熒幕比一般電話要大,習慣使用雙手輸入倉頡字的話,會令整個打字過程變得...
-
因為Yahoo! Blog將要關閉,終於迫自己從Yahoo!搬過來Google的Blogger。 我的新地址是: http://selesulu.blogspot.hk/ 希望大家繼續支持!
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龍年說狗論
龍年之始,被炒得沸沸揚揚的話題,絕對要說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於今年一月十九日在自己的點評節目《孔和尚有話說》中,對香港人的過激言論了。
這段是孔在第一視頻裡的原本論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o5MSXZjmBE
而他所點評的,是有關一批大陸旅客在香港東鐵車廂內進食的事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7oU-QFGU8Q
以下是這事的香港當事人的回應: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ken-wai/%E5%B0%8D%E6%96%BC%E9%A6%99%E6%B8%AF%E4%BA%BA%E5%A4%A7%E6%88%B0%E5%85%A7%E5%9C%B0%E4%BA%BA/10150481589033366
當中孔提出了幾點言論:
當中陶傑就在自己的節目《光明頂》討論這次事件(有興趣可以一聽陶的嬉笑怒罵):http://www.youtube.com/watch?v=HGwCgwL6Idk&feature=related
孔的這番言論已經嚴重偏離了評論在公共交通工具內違反法例進行飲食這個課題的是與非,但他帶有強烈仇港意味的的批評則引申到幾個可圈可點的觀點上:
語言問題
有關漢語粵語之爭,孔教授可能早已對早前「支持廣東話運動」有所感悟。在東鐵的視頻中,雖然有關旅港人士佯裝不曉廣東話,港鐵的工作人員亦已經遷就他們,盡量使用普通話溝通。最後遊客因在車廂中違法而理虧,並予以警告。
究竟香港人有沒有義務普通話?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但我想答案不一而足。
香港今日之所以一直以來操英粵雙語,自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這並非因優越感驅使或者媚外所致。而是因為香港受到英政府過百年的統治,有不少的英語文化早已融入大眾生活當中。而香港地處嶺南粵地,以往遷居香港之眾多為粵人,北方來者甚少,是以粵人世代都講粵語(也就是廣東話),自成一體系。至於粵語的廣泛傳播,則要數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興起,粵語電影歌曲等均在國內外流傳甚廣。今天華語電影大行其道,可以想像普通話軟實力正在崛起,不用憂愁其之不興。
再說,世界上也有多個大城市,正因為其獨特的歷史性,而要將多過一項的語言納入為地方的官方語言。最出名的例子便有加拿大的魁北克省Québec(法語為官方語言)和西班牙巴塞隆納(操當地方言Català),等。這情況有點像蘇州人在操着吳儂軟語:一種來自於春秋時代諸侯國(吳)所採用的語言。
各地自有其風俗傳統,並非一個標籤便能套用在世上各種約定俗成的規例。不能接受多元之事,而動輒開口大駡走狗漢奸,只越發膨脹自己的自卑感。國人不可不慎也。
法制問題
至於香港刁民只有在苛法之下才會循規蹈矩之說,這個可能牽涉到法律系教授有需要出來解釋,究竟法律法例在社會中有着什麼樣功用。而不守法的行為又會為社會帶來什麼影響。華人數千年均在世界舞台上,其中利害的一點就是我們可以將一切都實際化:合符自己利益的必然去做;不合符自己利益的可以選擇性地做。此特質自有其利弊,但就執行及遵守法律的方面則弊大於利。
香港法制實承繼於英人,其重視法例之風頗能跟西歐媲美。雖然並非人人守法(世上怕且難以找到一處無罪人之地矣),但比起國內多地更廉潔,勉強可為人民伸張正義。香港人十之八九是華人,可想而之這個守法之風之得來不易,非有數十年的不斷浸淫才能培育出這個風氣。
反觀國內刑法之嚴苛,動輒死刑坐牢。但其執法卻沒有收到相應之效果,反而比香港更差。當孔教授說香港人素質低劣之際,我不禁為他反證出國人的公民意識更為低落時而流一把汗。
人心所向的問題
孔說到香港人不愛國,好像意謂愛國者便要接納國民的一切優劣品行。
香港距離九七年回歸剛剛過了十多個年頭,這段日子還不足以覆蓋一整代人的教育。要做到全港市民均有愛國之心自然難以自完其說。現在正值中國的黃金上升期,要說香港人人心背向,則絕對談不上。反之,假以時日再加上適當的宣傳,香港人對中國人這個身分將會更為清晰。
隨着香港回歸祖國,香港跟內地的交往日趨頻繁。在兩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之下,人民之間的衝突自然會增加。我們正處於一個大時代的變革當中,分歧矛盾自然是無可避免的。但當兩地的價值觀漸趨磨合之時,紛爭自然減少。
但擁有了愛國之心就可以對腐敗違法的行為視若無睹嗎?若某人是我的同宗老鄉,他排隊插隊我就不應告發他嗎?我只能說愛國跟包庇縱容又或對不平事視若無睹,根本是兩碼子的事,不可混為一談。
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任
面對社會現象,我們可以冷靜地平心而論。但孔教授在其節目中則口沬橫飛咄咄逼人,極之激動,令到主持人想用引導式發問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可以想像他可能曾經旅港之時,親身受到極冷淡的待遇而對香港厭惡。
綜觀《孔和尚有話說》節目裡的其他言論,發覺當中也不乏語不驚人誓不休之論調。《光明頂》裡面則討論着一個陰謀論,說此番極左的言論背後可能有後台撐腰,才會絕無刪剪便放在網路上。
由於是次言論涉及歧視及貶抑種族的成分,孔慶東教授要對自己的言論負上責任。若這番言論只出自於一介市井平民之口,我們可能一笑置之,稱之為目光狹窄不值一昣。但孔教授無論是以個人還是其他立場發聲,大眾不禁要聯想到他身負着中國第一學府北京大學之名,這究竟是一己之糊言還是某個部門的確切取向呢?(我想第一視頻會給孔教授一個個人節目裡大放厥詞,決不單單是因為他比平常人長得帥罷?以北大教授之名出聲還是有一定的號召力的)
還好在那段東鐵視頻內,吃點心麵的小孩子還會純真地分辨是非,道出自己的不對。
中國的希望,還是要寄望於下一代啊!
這段是孔在第一視頻裡的原本論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o5MSXZjmBE
而他所點評的,是有關一批大陸旅客在香港東鐵車廂內進食的事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7oU-QFGU8Q
以下是這事的香港當事人的回應: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ken-wai/%E5%B0%8D%E6%96%BC%E9%A6%99%E6%B8%AF%E4%BA%BA%E5%A4%A7%E6%88%B0%E5%85%A7%E5%9C%B0%E4%BA%BA/10150481589033366
當中孔提出了幾點言論:
- 香港人有義務以普通話溝通;
- 法規不必要嚴格遵守,小孩子不守法不必認真;
- 香港人素質低劣,要依靠法治去管治,並非靠個人素質遵守法紀;
- 香港本土沒有任何價值,大部分資源都是靠中國輸入。一旦中國停止輸入資源,香港將會一無是處。
當中陶傑就在自己的節目《光明頂》討論這次事件(有興趣可以一聽陶的嬉笑怒罵):http://www.youtube.com/watch?v=HGwCgwL6Idk&feature=related
孔的這番言論已經嚴重偏離了評論在公共交通工具內違反法例進行飲食這個課題的是與非,但他帶有強烈仇港意味的的批評則引申到幾個可圈可點的觀點上:
語言問題
有關漢語粵語之爭,孔教授可能早已對早前「支持廣東話運動」有所感悟。在東鐵的視頻中,雖然有關旅港人士佯裝不曉廣東話,港鐵的工作人員亦已經遷就他們,盡量使用普通話溝通。最後遊客因在車廂中違法而理虧,並予以警告。
究竟香港人有沒有義務普通話?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但我想答案不一而足。
香港今日之所以一直以來操英粵雙語,自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這並非因優越感驅使或者媚外所致。而是因為香港受到英政府過百年的統治,有不少的英語文化早已融入大眾生活當中。而香港地處嶺南粵地,以往遷居香港之眾多為粵人,北方來者甚少,是以粵人世代都講粵語(也就是廣東話),自成一體系。至於粵語的廣泛傳播,則要數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興起,粵語電影歌曲等均在國內外流傳甚廣。今天華語電影大行其道,可以想像普通話軟實力正在崛起,不用憂愁其之不興。
再說,世界上也有多個大城市,正因為其獨特的歷史性,而要將多過一項的語言納入為地方的官方語言。最出名的例子便有加拿大的魁北克省Québec(法語為官方語言)和西班牙巴塞隆納(操當地方言Català),等。這情況有點像蘇州人在操着吳儂軟語:一種來自於春秋時代諸侯國(吳)所採用的語言。
各地自有其風俗傳統,並非一個標籤便能套用在世上各種約定俗成的規例。不能接受多元之事,而動輒開口大駡走狗漢奸,只越發膨脹自己的自卑感。國人不可不慎也。
法制問題
至於香港刁民只有在苛法之下才會循規蹈矩之說,這個可能牽涉到法律系教授有需要出來解釋,究竟法律法例在社會中有着什麼樣功用。而不守法的行為又會為社會帶來什麼影響。華人數千年均在世界舞台上,其中利害的一點就是我們可以將一切都實際化:合符自己利益的必然去做;不合符自己利益的可以選擇性地做。此特質自有其利弊,但就執行及遵守法律的方面則弊大於利。
香港法制實承繼於英人,其重視法例之風頗能跟西歐媲美。雖然並非人人守法(世上怕且難以找到一處無罪人之地矣),但比起國內多地更廉潔,勉強可為人民伸張正義。香港人十之八九是華人,可想而之這個守法之風之得來不易,非有數十年的不斷浸淫才能培育出這個風氣。
反觀國內刑法之嚴苛,動輒死刑坐牢。但其執法卻沒有收到相應之效果,反而比香港更差。當孔教授說香港人素質低劣之際,我不禁為他反證出國人的公民意識更為低落時而流一把汗。
人心所向的問題
孔說到香港人不愛國,好像意謂愛國者便要接納國民的一切優劣品行。
香港距離九七年回歸剛剛過了十多個年頭,這段日子還不足以覆蓋一整代人的教育。要做到全港市民均有愛國之心自然難以自完其說。現在正值中國的黃金上升期,要說香港人人心背向,則絕對談不上。反之,假以時日再加上適當的宣傳,香港人對中國人這個身分將會更為清晰。
隨着香港回歸祖國,香港跟內地的交往日趨頻繁。在兩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之下,人民之間的衝突自然會增加。我們正處於一個大時代的變革當中,分歧矛盾自然是無可避免的。但當兩地的價值觀漸趨磨合之時,紛爭自然減少。
但擁有了愛國之心就可以對腐敗違法的行為視若無睹嗎?若某人是我的同宗老鄉,他排隊插隊我就不應告發他嗎?我只能說愛國跟包庇縱容又或對不平事視若無睹,根本是兩碼子的事,不可混為一談。
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任
面對社會現象,我們可以冷靜地平心而論。但孔教授在其節目中則口沬橫飛咄咄逼人,極之激動,令到主持人想用引導式發問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可以想像他可能曾經旅港之時,親身受到極冷淡的待遇而對香港厭惡。
綜觀《孔和尚有話說》節目裡的其他言論,發覺當中也不乏語不驚人誓不休之論調。《光明頂》裡面則討論着一個陰謀論,說此番極左的言論背後可能有後台撐腰,才會絕無刪剪便放在網路上。
由於是次言論涉及歧視及貶抑種族的成分,孔慶東教授要對自己的言論負上責任。若這番言論只出自於一介市井平民之口,我們可能一笑置之,稱之為目光狹窄不值一昣。但孔教授無論是以個人還是其他立場發聲,大眾不禁要聯想到他身負着中國第一學府北京大學之名,這究竟是一己之糊言還是某個部門的確切取向呢?(我想第一視頻會給孔教授一個個人節目裡大放厥詞,決不單單是因為他比平常人長得帥罷?以北大教授之名出聲還是有一定的號召力的)
還好在那段東鐵視頻內,吃點心麵的小孩子還會純真地分辨是非,道出自己的不對。
中國的希望,還是要寄望於下一代啊!
幼稚園,一點都不幼稚啊!
同事當中有很多都已經有了小朋友,不時會聽到他們討論着帶小孩的心得。最近他們的小孩都要入小學了,道聽途說,才知道小孩子需要學習上四、五種外語,兩、三種樂器等等。小小年紀,還要將整個人生唯一的五、六年裡的「成就」拼湊成一本厚甸甸的覆歷書。這才算是拿足分數,有機會到優秀的小校裡面試。而到面試的時候,還要表演得八面玲瓏,流暢地發揮兩文三語。在環環配合之下,才有機會進入好的小學。目下香港社會對小孩的教育--我姑且稱之為「新填鴨式教育」,真讓人目不暇給。
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多年來都身處於外向型的經濟環境,對城市版圖以外的風吹草動特別敏感,危機意識特強。香港人也一貫以靈活變通著稱(云:沒有立場著稱?又云:沒有立場就是最佳的立場)。當幾十年前的中國站在鐵幕之內,香港人看見自己可以作為中國的門戶跟歐美通商,以英語的優勢作中介爭取利潤。曾幾何時,洋行買辦是一份令人趨之若鶩的職業啊!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軍力振作,經濟亦稍具規模。於是返回國際舞台的中國伸手向英葡要回香港跟澳門。那時港人對「共產」二字敏感得如洪水猛獸,為著子女的未來而舖路,開始移民、散居世界各個大城市中,造就了一代「太空人家庭」(即母親帶着子女在海外居住生活,而父親則留港賺取收入。再經常乘坐飛機穿梭兩地,仿若太空人「穿梭」在空中),那一代人輕母語而重外語也。其後有不少人選擇長期旅居外地,產生了新一代會操地道英語的ABC(American/Australian Born Chinese,又或者CBC Canadian Born Chinese,泛指所有在海外出生生活的中國人)。
直至回歸過後,香港人發現依然「馬照跑,舞照跳」,經濟上還獲得中央政府的特別眷顧,香港人於是便一心努力學習普通話,帶着濃烈的粵語口音去全力招待同胞顧客在港消費;又或者北上發展,尋找機會。
又到了今天,發現國內尖子文才武略,面面玲瓏。而尖子人數之多則頂得上香港整個城市的人口。在香港的小孩滿看慣了娛樂八卦;反觀國內朋友,有不少在知識上是被餓壞了。看見滿盤知識在書上、網上,便不斷猛啃。不管是世界大事還是天文地理都要看!
有了無可摧毀的企圖心,內地人力資源的質素提升,令到當他們進入職場時,有不少會爭取到香港這個大冒險樂園中一試身手。換而言之,這批高競爭力的同胞直接影響香港本地小孩的前途。於是,未雨綢繆的香港父母們,便要求在最短時間之內,將那個尚在牙牙學語的孩子練就成一身好武功,成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也一一貫通的通識高手。公校私校有感市場有此需求,也就將計就計,巧立各種專才名目,以收取學費。
我承認英語、電腦等是日常生活必須的工具,讓孩子盡早將它們融入於生活中是最好。但人生除了在這些技術性的練習外,還有一些會影響人一生的東西:觀念,價值,喜好,宗旨,等等。吸收這些並不會令小孩子立刻得到什麼分數(certified),但其影響力則無比深遠,足以影響他一生。這也許就是「百年樹人」的意思罷。
最近讀到稻盛和夫的《活法》,他訴述經營一個事業就像經營人生一樣,最重要的是運用那些正直基本的價值觀:正直,勇於嘗試,追求完美,熱情,以人為本,等等。而這些最基本的價值觀,正是我們以往在幼稚園和小學裡,老師教給我們的重要課題。這些課題觀念已經老土過時嗎?那一連串如巨浪的技術性知識課程,會否令孩子們喘不過氣來,令正直的價值觀浸沒在這個功利大潮中?
正因為小朋友學習能力特強,更需要在小時候給他們灌輸最正確高尚的價值觀。在那小小的心靈內擁有一張通往理想人生的藏寶圖、一個目標、一種情操。當他遇到他不會的事情的時候,只要有足夠的熱情和耐心,便能夠一一地克服。工具之有用否,全在乎於每個人自己視之有沒有用而已。
看來今天的小孩的重擔不比我們當年無日無之的苦讀輕鬆啊。但願你們都能找到自己所喜歡的事情成為事業,能夠樂在其中之餘,並貢獻社會!
http://www.tradeduck.com/uploads/80300_11680808.jpg
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多年來都身處於外向型的經濟環境,對城市版圖以外的風吹草動特別敏感,危機意識特強。香港人也一貫以靈活變通著稱(云:沒有立場著稱?又云:沒有立場就是最佳的立場)。當幾十年前的中國站在鐵幕之內,香港人看見自己可以作為中國的門戶跟歐美通商,以英語的優勢作中介爭取利潤。曾幾何時,洋行買辦是一份令人趨之若鶩的職業啊!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軍力振作,經濟亦稍具規模。於是返回國際舞台的中國伸手向英葡要回香港跟澳門。那時港人對「共產」二字敏感得如洪水猛獸,為著子女的未來而舖路,開始移民、散居世界各個大城市中,造就了一代「太空人家庭」(即母親帶着子女在海外居住生活,而父親則留港賺取收入。再經常乘坐飛機穿梭兩地,仿若太空人「穿梭」在空中),那一代人輕母語而重外語也。其後有不少人選擇長期旅居外地,產生了新一代會操地道英語的ABC(American/Australian Born Chinese,又或者CBC Canadian Born Chinese,泛指所有在海外出生生活的中國人)。
直至回歸過後,香港人發現依然「馬照跑,舞照跳」,經濟上還獲得中央政府的特別眷顧,香港人於是便一心努力學習普通話,帶着濃烈的粵語口音去全力招待同胞顧客在港消費;又或者北上發展,尋找機會。
又到了今天,發現國內尖子文才武略,面面玲瓏。而尖子人數之多則頂得上香港整個城市的人口。在香港的小孩滿看慣了娛樂八卦;反觀國內朋友,有不少在知識上是被餓壞了。看見滿盤知識在書上、網上,便不斷猛啃。不管是世界大事還是天文地理都要看!
有了無可摧毀的企圖心,內地人力資源的質素提升,令到當他們進入職場時,有不少會爭取到香港這個大冒險樂園中一試身手。換而言之,這批高競爭力的同胞直接影響香港本地小孩的前途。於是,未雨綢繆的香港父母們,便要求在最短時間之內,將那個尚在牙牙學語的孩子練就成一身好武功,成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也一一貫通的通識高手。公校私校有感市場有此需求,也就將計就計,巧立各種專才名目,以收取學費。
我承認英語、電腦等是日常生活必須的工具,讓孩子盡早將它們融入於生活中是最好。但人生除了在這些技術性的練習外,還有一些會影響人一生的東西:觀念,價值,喜好,宗旨,等等。吸收這些並不會令小孩子立刻得到什麼分數(certified),但其影響力則無比深遠,足以影響他一生。這也許就是「百年樹人」的意思罷。
最近讀到稻盛和夫的《活法》,他訴述經營一個事業就像經營人生一樣,最重要的是運用那些正直基本的價值觀:正直,勇於嘗試,追求完美,熱情,以人為本,等等。而這些最基本的價值觀,正是我們以往在幼稚園和小學裡,老師教給我們的重要課題。這些課題觀念已經老土過時嗎?那一連串如巨浪的技術性知識課程,會否令孩子們喘不過氣來,令正直的價值觀浸沒在這個功利大潮中?
正因為小朋友學習能力特強,更需要在小時候給他們灌輸最正確高尚的價值觀。在那小小的心靈內擁有一張通往理想人生的藏寶圖、一個目標、一種情操。當他遇到他不會的事情的時候,只要有足夠的熱情和耐心,便能夠一一地克服。工具之有用否,全在乎於每個人自己視之有沒有用而已。
看來今天的小孩的重擔不比我們當年無日無之的苦讀輕鬆啊。但願你們都能找到自己所喜歡的事情成為事業,能夠樂在其中之餘,並貢獻社會!
http://www.tradeduck.com/uploads/80300_11680808.jpg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改變人生的信
另一次別具意義的信,是在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在美國受訓時所寫給父親的。信的大意是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進入頗具規模的公司,而且可以得到出國受訓的機會。所以自己會好好珍惜機會,努力工作,練好英語云云。這一封信,除了是一封遊子安撫在家的雙親的信外;對我來說,也是對自己的一點點承諾。到了多年之後的今天,父親還是會念念不忘我當日所寫的這一封信,暗暗讚賞那一刻所立之志。
反觀今日所擁有的成就,早已比起那個初出茅廬的小子高出不知多少倍了。然而,目下所得到的,竟然是受到當日那半番誓言所影響,潛移默化之,繼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看見那封墨跡早已乾了多年的信,裡面幼稚的文筆、歪歪斜斜的字,感到有點尷尬之餘還有一點點嫌棄。但一想到事業上的一切竟會是源自於此時,感覺又極為複雜。
在今日這個數碼時代裡,到處充滿着通訊的渠道。我們現在所注重的,已經是訊息的傳送速度,當中的內容已經變得瑣碎、不完整、不重要。佳節的祝福,已經不用流傳在西洋聖誕卡或全紅色的賀年卡裡;而是在手機的Whatsapp上。有趣的是那個訊息還不是你所獨有,轉過身你又可把祝福複製,轉送給別人。曾幾何時,你又可會想過拿出紙和筆,正經八兒地寫起信來?
別具意義的信,一生人之中真不知曾寫過多少次。
也許,寫信這個玩意在我們這代人身後,便會成為絕響。
http://www.123rf.com/photo_13442203_old-envelope-on-wooden-background.html
反觀今日所擁有的成就,早已比起那個初出茅廬的小子高出不知多少倍了。然而,目下所得到的,竟然是受到當日那半番誓言所影響,潛移默化之,繼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看見那封墨跡早已乾了多年的信,裡面幼稚的文筆、歪歪斜斜的字,感到有點尷尬之餘還有一點點嫌棄。但一想到事業上的一切竟會是源自於此時,感覺又極為複雜。
在今日這個數碼時代裡,到處充滿着通訊的渠道。我們現在所注重的,已經是訊息的傳送速度,當中的內容已經變得瑣碎、不完整、不重要。佳節的祝福,已經不用流傳在西洋聖誕卡或全紅色的賀年卡裡;而是在手機的Whatsapp上。有趣的是那個訊息還不是你所獨有,轉過身你又可把祝福複製,轉送給別人。曾幾何時,你又可會想過拿出紙和筆,正經八兒地寫起信來?
別具意義的信,一生人之中真不知曾寫過多少次。
也許,寫信這個玩意在我們這代人身後,便會成為絕響。
http://www.123rf.com/photo_13442203_old-envelope-on-wooden-background.html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生活、點滴、回想
這段無拘無束的日子,不經不覺又過了兩個多月。自己做了不少事情,想在此記錄綜合一下:
時間流去,地球一直在轉動,世界還在流動。比較起營役的生活,享受非物質的心靈洗滌,的確令人愉快而豐盛。
- 到郊外遠足,還是有五次之多。期間流了不少汗、跑了不少迷路、還在各個終點站品嚐美食。
- 埋首寫了一個短篇,雖然還有很多修改的地方。
- 終於有機會正式落高爾夫球場,還真真正正的打了十八個洞。在筋疲力竭之餘,還真是見識了不少!
- 走進沒有去過的博物館,探索了新知識。
- 看了不少電影DVD,當中還有不少言之有物之作。
- 書也看了不少,也重拾了電子書,開始了一些大部頭的著作。
- 開始搜索一些有質素的網上電台。
- 在iTune上找些有系統性的PodCast和iTuneU來收聽。
- 找了許多時機,邀請了朋友們到家中作客:喝酒、進膳、談天說地。
時間流去,地球一直在轉動,世界還在流動。比較起營役的生活,享受非物質的心靈洗滌,的確令人愉快而豐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