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小病:跛腳幾天看世界

許多個月前,因為小小意外弄傷了腳掌,需要靠拐杖去渡過不少日子。萬事發生皆有其意義,暫時性跛腳令我感受到平日沒有想過的滋味。而萬物皆有其用,直到(暫時)失去了一隻腳,剩下的那隻腳才發覺難以獨力負擔起整個人的身軀,非要靠兩隻腳腳踏實地不可。

除了忍受傷口疼痛外,也要失去行動能力而尋找代替品。我借來了幼小的拐杖來充當我的臨時義肢。瘦小的一條鐵條,一拐一拐的為我支撑了大半個人的重量。因為要經常使用拐杖的關係,手掌心的皮也快要擦破了,整雙隻手掌紅腫起來,隱隱作痛。

一拐一拐,以蝸牛的速度走到地產商最新型的港式大商場。自己身處這個包裝物慾世界之中,才發現它們的無障礙設備是多麽的差勁和落伍,跟其他先進國家難以看齊。駐場的職員及路人也不太友善。反而最正常不過的:是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投來好奇、奇異的目光。

正因為身體狀況久佳, 身體受損;心理上對身體的期望出現很大的落差, 心情也出奇地差。 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何大觀園裡的林家小妹經常在耍小性兒:或許是天性如此,又或許是久病纏身,心情抑壓難舒。

在沒有任何外界的協助下,我繼續我的求醫之旅。幾經辛苦,平常三兩分鐘的路程,我滿頭大汗地用了十多廿分鐘才到達連鎖醫務的門口。登記過,掛了號,終於可以坐下來,好好品味尚未處理的傷口發出的陣陣刺痛。

等了個多小時後,我終於看了一個醫生,他是一名在診所裡已經工作上廿年的老人。醫生對我當前的痛苦漠不關心。令我極為失望。可幸的是,替我包紥傷口的護士卻對我十分關心,我對此非常感激。

看過魯豫有約訪問過一名失去了雙臂的青年。多年以來,他所體會到的是:不要向人家抱怨,也不要介意人家的目光。因為他們的目光是不能夠自己的(也就是說他們自己也控制不來;有點像男人情不自禁地觀看著美女一樣)。也許他們是好奇,也許他們是出於關心。

這次受傷強迫我將手頭上的工作及一切放慢下來。而在有任何行動之前,則需要計劃好好,以免浪費自己的體力。我也嘗試多留意身邊的人,聆聽他們對我的關心慰問。

這段日子,的確是有另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黎耀祥《戲劇浮生》:一個醉心於演藝事業的表演者,對於表演的點滴心得

黎耀祥的確是眾多電視演員中,出色、耀眼的一位;他的演技已經不需用奬項來證明。只要觀眾有留意最近任何有他參演的作品,再稍稍留意他的演出,便會發現他除了投入角色之外;你會隱隱發現他心理上近乎完全投射到角色中,舉手投足中都綻放着淡淡的光芒。彷彿後面有一種認真而又享受的味道滲透出來。

《戲劇浮生》這本書在2010年初出版,是集結了黎耀祥在某免費報紙上撰寫有關戲劇和演戲的事情與心得。我還是到最近才有機會看到這本書,讀到他對戲劇表演的看法。

除了報紙上的小篇外,本書還收入了一段有關黎耀祥的訪問。透過訪問,更加瞭解黎耀祥的個人經歷以及對戲劇的看法。他講述如何在無線遇上事業上的瓶頸;繼而出外接拍電影,嚐盡生活上以及工作上的辛酸。最後突然開竅,懂得去顧及觀眾及導演等的感受,令自己的演技提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而我最欣賞的是,黎耀祥對自己的事業的陶醉和樂在其中,享受着每一刻演戲,甚至是在綵排中的時光。對於自己事業的追求和熱誠。

黎耀祥對自己要演出的角色、甚至有關整場戲都有深入的研究。我經常都覺得,任何的領域和範疇只要工多藝熟、有熱誠,自然而然會成就一套哲學,又或者是「道」。

在我看完《戲劇浮生》這本書之時,電視正好趕放着劇集《造王者》(現在又播放黎耀祥另外一套甚劇集《大太監》了)。平常不太看電視劇集的我都不禁去追看這套將宋朝歷史改編得七零八落的宫廷片,留意黎耀祥對每一個場口細緻的演出。正如他所說,拿到金像奬的男女主角,所演出的電影都不一定是擁有最好劇本,又或者拍得最出色,他們憑的是匠心獨運的演出。看着黎耀祥的演出,看得我津津有味。

對於演藝入門者來說,這是否一本對表演有導賞成份的書呢?我不是專家,不予置評。但從每一篇都可以看出,一個表演者對自己鐘愛的事情事業的執着和熱情。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孔子無雙:聽聽不同時代地域的人,評說孔老夫子的故事

曾經在書店上看到何故《孔子無雙》的封面:鮮橙色背景配上漫畫家李志清別樹一格的孔子毛筆繪像,跟那種千篇一律至聖先師的封面設計有所不同。心想:這應該是日本舶來的孔子研究罷?誰知翻頁一看,卻發現是地道香港人出版的書。

就如其封面一樣,《孔子無雙》要打破傳統儒家大家長式的說教框框,將孔老從神枱上請下來。然後嘗試以另外的角度、有血有肉的方式去想象孔子其人及其思想。陳腐的規條破之餘,還加入了不少現代的思維觀點。這小書不失作為脫去傳統刻板的思想外衣,重新去認識儒家的新契機。


書從古今中外十二個人的口中,去講述有關孔子的事迹,從不同時代的眼光去解釋儒家思想,以及對他們的影響。令整本書可分作十二個獨立看待的舞台劇小品。首先出場的有孔子著名的三大弟子:顏回、子路和子貢。他們分別去闡述孔子的主張以及自己的經歷。然後又有王莽用偽善者的身份,自忖如何以孔子儒家的大名去操控天下。

以此相對之,則有宋初重臣趙普談論如何以儒家精神去輔助皇帝。又有來自日本和韓國的角色去講述儒家文化帶給這些周邊國家的影響,以及承繼了哪些傳統習俗。從宗教哲學比較,有來華傳教士談論西方天主教與東方儒家的異同。最後以一位香港年輕人壓
軸,透過天馬行空的想像,去活化已經流傳了數千年的思想。可以想象,一本小書要揉合這麼多的觀點,難免會令人有雜亂無章的感覺。但就從趣味性而言,《孔子無雙》真的成為了一本介紹儒家的入門小書。

何故何許人也?上網翻查一看,才知道他身任跨媒體創作(編劇、作家等)。所以其寫作風格都加入了不少流行元素,而且頗有戲劇感。我認為此書值得花一點時間去看一看。


一路向西:對情色獵奇的半幻想和半思考

最近因為電影《一路向西》上了畫,有不少人趁着熱潮開始追讀小說原著。我暫時還沒有空去看電影,但是我還是很想透過小說,去知道除了以鹽花和粗口招倈以外,這個香港故事何以霎時間吸引到這麼多的注意力。

北上尋歡,如今對於很多港人已非新鮮事,而是一種社會現象。近廿年來,中港的商業關係漸見頻繁,北上內地工作的港人日漸增多,當中尤以男性居多。對於大量單身男子長期離家獨居,生理上的需要自然而然催生了內地的黃色事業。

原本以三萬多字的潮文《東莞的森林》,po在著名的香港論壇高登討論區,便記錄了這個特有的時代現象。故事以主角Frankie的第一身去講述第一次北上國內嫖妓的經歷,包括整晚尋歡的所見所聞所想。在這三萬多字中,當然有大眾期待的”埋身肉博”情節(但比例顯然不算多);也有在旅程中通過重重關卡的獵奇畫
面。但佔據更多篇幅的,竟是作者內心的各種思考以及和自己的對話。

明明是北上廣東省的東莞獵艷,為以故事名曰《一路向西》,而不是向北,又或者向東?這是作者的文字遊戲也!首先有周杰倫的電影插曲《一路向北》,而周則取其一路傷悲的諧音。而小說作者向西則隨手拈來,再加上自己的二次創作。廣東話有謂女子之私處諧音曰西。一路向西,旅程的終極意義呼之欲出。

於對Frankie第一次北上嫖妓的設定,令角色對身邊所發生的事情更加特別警覺及好奇。作者繼承香港獨有的”三及第”寫法(新三及第:將現代白話文、廣府話及英文共冶於一文)流暢地行文,在交待情節之餘也不乏自己對事情的見解,而且想法往往天馬行空(這也許是網文的特色罷)。例如,他會想像,跟他同樣於星期三傍晚乘車的所有旅客,極有可能跟自己的目的相同。若整班火車的乘客都是為「西」而北上,可以想像所有人一起進行房事活動之時應該是何其震撼!另外又有妙論謂與其研究雞與雞蛋的關係,還不如研究雞蟲(嫖客)與雞餚食品的關係來得實際,起碼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除了天馬行空的想象,作者還運用了很多廣東話的俚語,以及香港時下的話題,再加上一大堆與情色無關的概念:唐詩宋詞、管理學概念、電影哲學、時事政事,等
等。非熟知香港時下情況以及中西雙方的一些人文概念,一時之間難以完全搞清文中的所有意思。這共冶一爐的手法,又是香港文化的一大特色。

至於獵奇方面,作者可算為大眾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情節中交待了與桑拿浴室經理的連絡;有交通專門送抵目的地;捒選技師的過程;酒店房間的陳設等等。

在情色小說裡,豈能夠沒有與主角肉搏的女主角?作者因遁了讀者需要美女主角的要求,將角色小思的樣貌設定成跟九十年代紅極一時的玉女楊采妮一樣。楊采妮出道
距今近廿年,這些在行文中的集體回憶,已經徹底將作者的真實年鹷出賣,絕對沒有可能如文中所述的廿五歲(若然故事發生在十年前,那麼主角便或許有可能是廿五歲)。

其中令人迷思的是,究竟Frankie北上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是純粹尋求肉體上的滿足和新刺激?還是對自己的感情關係感到失望,希望尋找到愛情,自信?作者沒有交待清楚,但隠若提及自己與女友若即若離的關係,似以生理消遣去排遣心理上的鬱悶。

隨着環境的轉變,不同的時代往往移風易俗而不自覺。正統而體面的通常都會記而史冊;而侷齪的事往往會被遺漏於正史以外。一路向西這部短篇尋歡故事偶然間完成了記錄風俗的歷史責任。繼而將之推廣向另外一個媒體電影之上,讓一代港人留下某段集體回憶。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執書架(最終回):網上書櫃Anobii

從許久以前開始,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將看完的書目資料,如書名及日期記錄下來。這些記錄一來可以勉勵自己,總覽所學習過的,有一種成功感油然自生;二
來以備將來回顧之用,查看自己看過某位作者的哪幾部書,又或者在某話題上有哪些相關書籍可供參考。屈指一數,這個習慣已經維持了有十年之久。

這文本上的記錄,暫時只是停留在已經完成的書本上。至於究竟家中還收藏了什麼書(而又沒有翻過的),還是沒有搞清楚。


個重新核實家中藏書的想法,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着。但在清理整個書架的雜物之餘,真不想一筆一筆抄下整段書目資料。於是我在網上(Apple App
Store 和Google Play Store)開始尋找相關的程式工具。最後,讓我找到目前流行的網上書架App:Anobii。

只要使用手機鏡頭掃描書上條碼,又或者鍵入國際書號尋找,Anobii便會搜羅出相關書本的資料,讓用家在個人帳戶上記錄自己閱讀過,又或者想購買\閱讀的書籍。這個快捷的搜查對中文書同樣有效。


年Facebook剛興起而iPhone尚沒有流行之時,Anobii
App便已經出現在Facebook中。但礙於當年智能電話的相機功能尚未普及,鍵入國際書號麻煩之餘又容易出現人為錯誤,實在令到不少用家(至少我便
是)卻步。直到擁有優良的手機照相功能,能夠直接掃描條碼後,整個Anobii的使用體驗頓時方便起來。

在功能上,除了以掃描書碼並尋找書目外,Anobii還能讓用家:創建新書本及相關資料;推薦書本給朋友;使用個人標籤將書本加以分類;加插書評,讓網上其他人都可看見,等等。尤其是當中的標籤功能,除了加入種類標籤外,個人還可以加入自選標籤,例如加入年份標籤去記錄自己在哪年讀完這本書。日後回顧時便可以逐步檢查自己的整體閱讀進度。

想不到互聯網誕生匆匆十多年,科技的進步令到很多事情都如此方便。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執書架(二):Mindmap 思維地圖的應用

承上回故事,我打算將要扔棄的應用類書本內的概念總結出來。而在眾多記錄工具之中,我會首推思維地圖:mindmap。
Mind map (思維地圖)對大家來說也許不會太過陌生。這是一套融合橫向思維(Lateral Thinking)和影像記憶的工具,而始創人Tony Buzan更是橫向思維的大師。已故傳媒鬼才黃霑在多年前的一個創意演講場合中,也推介過Buzan的Mindmap和六頂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等工具。


什麼是Mindmap?

Mindmap是將一個題目裡的各個意念都放置在同一張圖上,然後在圖上連上它們相互之間的關聯性,再作出題目的伸延,讓讀者對某個概念有一個相對宏觀的認識。Mindmap對於學校課程的學習十分有用。筆者便曾經在念碩士時,將一整個課程的內容濃縮在十數張Mindmaps(每一課都會製作一張)。拿在手上,比起捧着數百頁的參考書來得輕巧。除此之外,Mindmap 也是一個記錄brainstorming中所發掘的新意念的好工具。

徒手還是在電腦上製作Mindmap?

我一直在尋找可以在電腦上用使用的Mindmap程式,將mindmap記錄成電腦檔案。此舉一來方便收藏;二來可以隨意修改,尤其是當有新資料加入時更為方便。如今雲端科技成熟,如能夠在雲端儲存檔案也許會更加方便。許久以前(我想也有一年多了),我曾經下載過Freemind,它是一個免費的桌面應用程式,而所支持的格式 .mm也是坊間其中一款流行的mindmap模式。可惜我因為它的介面過於複雜而懶於使用。我雖然心中不斷記掛着mindmap的好處,但卻很久沒有認真製作它們。

最近跟同事再次提起有關Mindmap的事宜,於是再次在網上搜索合適的工具。最後,在某論壇中看見有人推薦Mind42.com

Mind42: 網上Mindmap工具

Mind42是一個在網上製作mindmap的工具。它的介面清晰易用,跟大部分的雲端服務一樣,在編輯途中會自動儲存進度。也能夠在mindmap加上圖像等功能。而我最欣賞的地方就是它可以將mindmap匯出到電腦上,如mm和PDF檔等。讓我可以在其他機器上觀看或編輯mindmap。

Mind42完全免費而且沒有限制製作mindmap的數量。而唯一要面對的問題則是免費版的mind42會讓你所製作的mindmap供其他人搜索。所以如果要製作極其私隱的東西,還是購買付費版本罷。另外,筆者也嘗試在iPad上使用mind42,發覺其介面似乎不太適合在平板電腦上使用。雖然美中不足,但這工具暫時已經滿足我總結書本所需。

一些小心得

在這裡我順便分享一下在製作mindmap時的心得和感想。首先,我發現在製作mindmap的途中,需要考慮某個資料有沒有放在Mindmap之用,如有用又需要歸類於哪裡。這些想法都會自動令自己對這段資料有深刻印象,以及它跟其他概念的關係。

在製作mindmap的過程中,除了會加深對內容的印象外,還可以從中理解到作者的思路。若然作者思路清晰,當你製作出一個分支後,自然而然,書本自會帶你到下個相關的要點。但若果作者的思路雜亂無章,當你要將某一點歸類時,便會發覺類似的要點早已出現在mindmap上的某個地方,又或者它根本和其他的概念無關。這時,那費時的歸類會令你從新評估作者的文筆和思維。

另外,我發現mindmap的作用主要用於那些有專門話題、中心思想的書種。至於詩詞散文,又或者一些將某個報紙專欄輯錄成書的,有時是很難去做mindmapping(又或者根本沒有必要去做)。因為有時候作者可能在每一篇文章中都會觸及不同的題材;又或者純粹回應某個時代各種各樣各種各樣的社會時政,內容不一而足,難以去歸類界定的。面對這些情況,我通常會做幾件事。首先,有些作者在其專欄及書本中反覆提及某幾項觀點,我會找出這些觀點然後記錄下來。這些mindmap通常以作者為中心點,他的思想為其分支。

其次,對於不能被歸類的文章,若然有觀賞價值的,我會放棄製作mindmap,只會偶爾從書架拿下來玩味一番。我也會將一些觸動我的句子抄下來,偶爾翻閱。

我對書本而製作電腦上的mindmap的步驟如下:

  • 找出一本專門題材的書。
  • 將目錄抄在記事簿上。理想的目錄通常已經約略帶出某段文章的主題。抄錄時儘量以目錄的結構為準,這樣的好處是有效率而又不用多花心思便可將書中大部分要點主題數碼化。而我最喜愛使用的記事簿程式就有iOS 專用的Simplenote。
  • 然後,將每一段要點逐一張貼在Mind42的mindmap上。Mindmap 的結構也儘量沿用目錄的結構,但此時要集中思考原來的排列是否合理。與此同時,可以在書中㝷找和那段相關文字,尤其是裡面的關鍵字,快速了解某段字裡行間的訊息。
  • 當mindmap製作完成後,立即從mind42下載到自己電腦中儲存。
  • 以個人經驗,通常將一本小書製作成mindmap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成功找到了以思維地圖作為總結思想的工具。下一步,就是要找一個方便尋找書目的程式。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執書架(一):書架病倒了;立志為它找回健康

最近,鑲嵌在牆上的書架才用了一年多,最底的一層因為承受不起過量的書本,一整塊的掉了下來,連鑲在牆裡面的爆炸螺絲也全扭曲了。拖了多個禮拜,我找來了五金店的小哥為我把書架重新裝上。木板掉下來時被碰撞過的傷痕依然清晰可見。料理完一件事後,心中也少了一件牽掛。

正因為書架重新裝好,為了讓書架(能夠承受適當的重量)好好活下去,讓藏書們有一個安全的棲身之所,我決定是時候要收拾整理書架上的書本。

最近重讀一本有關於提升效率的書,它提到一個能夠找到最新資料的書架應該要經常清理:把過時或者沒有多大用處的書本清理掉,然再加添上新的資訊。讓生活和學習都變得更加有效率。

我認為作者所講的不無道理,在香港這寸金尺土的生活空間,能夠在狹小的空間藏書已經是一件奢侈不容易的事了,更遑論保存着沒有用但佔據空間的紙張,那簡直就是浪費。書本最基本的功用是傳播知識:若然我從閱讀中取得了知識,那麼知識便活在我的體內,成了活的了;但若我不能從中吸收,那麼得物亦無所用,反成了生活上的累贅。梳理了自己的思緒後,對於收拾龐大書量的決心便更加堅定。

但凡在每個繁雜的項目動工之前,都必須要有一套可行的方案在手才可成行。我的顧慮和需要有以下的幾個方面:
1)在扔書之前,我需要有效率地核實現有的藏書資料。
2)對於將要扔棄的書本,要將當中部份有用的資料取出並加以收藏。
3)找出哪裡可以捐出不需要的書籍。

以上的三方面,下幾回自有分解。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我的髮型師:葉孤城

今日我介紹一下我的髮型師--白雲城主葉孤城。

葉孤城當然不是他的真名,但師傅的確是姓葉。葉師傅流有一把半長的頭髮,加添了幾分世外高人的飄逸和藝術者我行我素的味道,以武俠小說人物葉孤城稱呼之更為合適。

城堡

找上白雲城主純粹是巧合。那年我初回香港,對於日常家中雜事(如:到市場買菜、購買日常用品等)還沒有養成固定的習慣。剎那間心血來潮,覺得一頭亂髮不夠清爽,精神也被弄得萎靡。於是,便鼓出平時鮮有的勇氣,隨便走進一幢舊唐樓的二樓髮廊,也就是當時的白雲城。白雲城位處鬧市中心,交通方便,各方不同階層之士流連於此,品流複雜。

對於很多香港人,光顧二樓髮廊一早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則覺得遠離地舖走上二樓理髮,是一件不可思議兼且新奇好玩的事。當時還不太明白因為租金昂貴的關係,有不少行業已經絕跡於地面店舖,轉而搬上租金相對較平的樓上舖繼續經營。

當我一進門,發覺裡面是一個不足二百呎的小店。但麻雀雖小,店主悉心經營令到配套齊全:門口旁邊是一個小小的接待處;右邊往裡邊一點則有一個地方供兩名顧客洗頭;而左邊的大廳則放着六名客人理髮的座位,每個座位面前各架着一個小熒幕,上面播放着時下流行的電影以供顧客觀賞。小小一片天地,為顧客提供貼心的服務。

城主、劍術

葉孤城的出場也得十分飄逸:長髮裇衫西裝背心牛仔褲黑框眼鏡認真眼神真皮理髮剪手工袋熟練手藝,打造成一個有藝術氣味的理髮師,穿梭於多名顧客之間談笑風生。透過他的專業手藝--姑且稱之為天外飛仙,終於解決了頭上雜草對我所造成的困擾,理髮後的形象也隨之煥然一新,整個過程中我受到極殷勤的款待。

在白雲城理了幾次髮後,我也曾嘗試光顧別的髮型師。但每次理完髮後總是會有點不滿意。最終還是要找回葉孤城,把我的頭髮弄妥當。我和葉的光顧關係從此維持了若干年。

心、情報

或許在小時候已經養成了習慣,我在理髮時甚少有跟理髮師交談,更遑論交流。但葉孤城甚為健談,能夠掌握人的心理而投其所好。他先從大眾化的話題談起(如眼前播放着的電影),待發現到客人特別感到興趣的話題後,他便順着話題講下去。想到他的客人年齡層面性別均有不同,有時話題的差距相好甚遠,要在一天裡談上不同的話題,確實是不容易。平常他也要不斷保充更新當下最熱門的八卦消息、熱門時事及話題,好不忙碌。

講到葉孤城所接觸的人,真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來自五湖四海都有。就跟開計程車的司機一樣,他所接觸的顧客類型一定比留在辦公室的我們所認識的多很多倍。所以他能夠從不同的階層接收到的日常消息是極為廣闊。見微而知著,哪個行業不景氣,如今流行些什麼玩意,他都一一知曉,這本身就是珍貴的無形資產啊。平常聽他講述這些從其他顧客收來的有趣消息,是一項不錯的消息交流活動,而他的理髮椅就成為了情報交流的中心。

在吹水閒談方面,葉的專家地位不容置疑,在每個範疇都略懂一二,曉得些皮毛。而在專業上的熟悉,更令他獨創了一門自己的人生哲學,這些哲理和積極態度往往卻可以套用在不同的事情上。

如今我跟葉孤城熟絡起來,最近談的話題都是香港的經濟民生政治。雖然他對這方面並沒有太多的涉獵,在對話中他依保持住開放的態度去聆聽、去學習。而偶爾也會發表一些有見地的論述,我也從中得益不少。總之,就是互相學習。

回復獨行劍客之路

在一次頗長的公幹後回港,才發現他的老店關門大吉了。一直打聽底下,才知道因為他承受不起高昂的租金,才決意把生意賣掉。如今在尖沙咀某髮型屋裡「掛單」,亦即髮型屋出地方理髮師出技術,然後雙方拆賬。

葉孤城對於這種變故依然十分正面和看開,最少他對自己在髮型方面的造詣極有信心。他跟我說道:在九十年代連鎖髮型屋還大行其道之際,他便在那時堀起並且擔任不少管理的工作。大風大浪他是見多了,如今依然滿足於目前自僱的生活。他繼續努力經營自己的事業、在髮型界教授技巧,扶育後輩而同時間博取知名度(更因此而經常往返內地,有關內地形形式式的情形和荒誕故事,葉孤城所知的更是多得不可勝數。)。另外一點值得一讚的是,葉孤城對於自己的事業有熱誠、堅持和專業精神。工卻善其事,他對自己理髮的工具極之執著。還有他正面的態度。常言道: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每當我想起這句話時,我便會覺得葉孤城已經隨時準備好向下一個機會出發。

江、湖、道、路

理髮是一門入行門檻極低的行業,差不多每一個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加入。競爭特別大之餘,入行人選的質素也良莠不齊。葉孤城就不時讓一些輟學、或啃虊的年輕人來幫手,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可說是看過香港這個繁榮的大都市後的陰暗面。但他依然懷着正面的信心去走自己的路,以自己的專業去感化、教導人,那些活生生的例子。

我在這位仁兄身上所得到的啟示是:無論你是從事什麼行業都好,當你賣力地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心機之時,你將會得到比其他人更高一籌的技巧、在專業上無可比擬的自信、以及從技藝之中昇華的一套人生哲學。我想,也可稱之為道。


http://www.beautyimpex.co.uk/prodimages/328.jpg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上海理髮店之印象

寫着有關理髮、髮型之事宜,竟不知不覺地扯出兒時一大堆有關上海理髮店的點點印象,不能自己。於是遂自成一篇小品,遙寄當年以茲留念。

從小,老爸便帶我和小弟到家附近的老式上海男賓髮廊理髮。對於那時我那小小的腦海裡,理髮的印象是既新奇又古怪:在進入理髮店之前,一定會從遠處看見門外擺放着會旋轉的紅白藍斜紋的廣告燈(正式名稱應作「花柱」,伸延閱讀:談情說髮)。這,就是理髮店的地標。

那個神秘的密室裡,裡面黑壓壓的都是男人,看到的就只有一大群站着的老男人照顧着另一群坐着躺着的老男人的毛髮。這裡所指的不單單是頭髮,還有他們的鬍子。因為他們都認真地專注着自己的事情,所以很少聽到他們交談。偶爾理髮師開口,一串聽不懂的吳儂軟語,又或者是上海口音極濃的廣東話。這些對我都是極之陌生。而剩下來的聲音,就有:正在等候的客人在翻報紙時的聲音、水龍頭熱騰騰的沖水聲、風筒的吹風聲、剃刀從人的皮膚上刮出的聲。還有就是從原子粒收音機播放出來沙沙的廣播,內容通常都是在賽馬時段裡,作為小孩的我所聽不明白的奇怪名稱與數字。然後,播音員會在機械性地報導一段時間之後突然莫名奇妙地亢奮,一口氣在短時間內連續高聲吐出上百個字。在一瀉千里之後又回歸到正上的講話速度,但在我四週的聆聽者好像對收音機裡的說話都漠不關心。我想,童話裡的愛麗思在奇異世界看見的事也許跟我不遑多讓。

那一排排像坦克車一樣笨重的理髮椅,上面都載着客人,下面則銹跡班班而暗啞地透着金屬的光芒。對於年紀很少的顧客(三、五歲的小孩),師傅們還會隆重其事地架上一條木板,為小孩們墊高座位。看見小孩兒坐上理髮椅,那感覺恍如攀上機甲車上一樣困難。

每張理髮椅的旁邊還繫了一條磨剃刀的皮帶,每當理髮師傅要磨利剃刀之時,便看見他一手拿起皮帶、另一手將剃刀在皮帶上來回磨踭。這情景就是我對成語「磨刀霍霍」的最初印象。我想,兒時遊戲之一的「磨利刀」也是由此概念得出來。

剃鬍子的時候,師傅用一個半破的白底藍邊搪瓷漱口杯沖開了雪白色的剃鬚膏,再將這些剃鬚膏沾滿在一支發黃的圓刷上,然後慢慢塗滿客人鼻頭以下整整半張臉。之後剃刀在那人的臉上來回走動,一刻鐘的光景,鬍子盡消,光滑的臉龐再次呈現。

令人出奇的地方還多得很,例如在這個理髮大廳裡竟出現只有在家中廁所才會出現的洗手盆。水喉一端套着當年流行的工業用膠水管,熱水嘩啦嘩啦從裡面流出。要洗頭的顧客一個挨一個坐在洗手盆前,引頸以待。師傅便將水管射向那人的頭,用另一隻手在其頭髮上亂搓亂攪,水蒸氣竄上天花板,迷濛了整個密室。

我看着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師傅就特別怕,坐在理髮椅上自然不敢動彈。當電動剷刀在我的頭上輾過時,我連睜開眼也不敢,只感到頭頂上一撮撮頭髮慢慢飄落。偶爾睜眼偷望,只見地上舖着五、六十年代青白色小方磚,夾雜着一撮又一撮掉落的黑髮白髮;再望着鏡中,矇矇的好像有個子孩坐在鏡前。面貎看不清楚,皆因我從小便視力差勁,沒有眼鏡是看不清東西的。

每次理髮離開店舖之際,都會被街外的風吹得頭頂微微帶涼。把手掃摸被剪得平整的頭髮,那質感有如摸着新牙刷的刷頭一樣,心裡覺得有一點點陌生的感覺之餘還有半點說不出的有趣。回家再照一遍鏡,還是有點認不出鏡中的自己。

我想,老爸一定認為上海的專業理髮是一種享受,而且價錢也十分相宜。我則覺得自己又完成了一次冒險旅程,能夠全身而退而舒了一口氣。



http://www.goldenage.hk/b5/ga/ga_article.php?article_id=1348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愣愣的音樂老師:教了音樂之餘又教了歷史

人的記憶真是很奇怪,忽然之間,想起了一位我覺得在我的生命裡微不足道的人,偶爾在廿多年前、曾經在我中學時期教授物理和音樂的一位老師:胡老師。

印象中胡老師個子不高,相貌平凡。在臉上唯一可以辨認的是他稀疏的頭髮以及架在鼻樑上的金絲眼鏡。也許是在學校的關係罷,胡老師的穿著也極之學院派。若然穿著得宜,或許會像劉聲sir那樣高大威猛,英氣迫人。可惜胡老師難有劉sir的美好身段,在恤衫外還要穿上一件老舊的針織背心。當時正值復古,流行穿着沒有褲褶的闊腳喇叭褲。胡老師剛好也有一條年代久遠、不知是那一年的喇叭褲。褲管還過短,露出了裡面的一雙小白襪,看上去就更迂腐,難以討人歡喜。

外觀如斯,談吐也不見得是其專長。胡老師有口吃,講課時便格外吃力,學生們經常拿此作笑柄。高中時代,我們正值反叛期,還是會耍慣嘴皮專門挑釁胡老師,簡直就像一群小惡魔。遜於辯才的他經常給我們氣得七竅生煙,口中只能吐出:「你,你,你...」卻找不到駁斥之詞。

然而,胡老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他的博士頭銜。在我們求學的時代裡,好難才找到一位有博士生履歷的中學老師。然而胡老師像極小說裡面的書呆子角色,令我對博士生的之形象大倒胃口,有了錯誤的偏見以為每個唸博士學位都是愣愣的。

曾經在音樂室有一個令人忍俊不禁而又難忘的場面。話說在音樂室裡並不像課室一樣有教師桌,於是胡老師便站在大家面指揮唱歌。不知那個小鬼大聲提醒了老師忘了拉褲錬,胡老師往下看着褲前的一個大咕窿,頓時像小孩子一樣尷尬,立即轉身一跳背向我們,在確保褲錬返回原位才敢向着我們,然後尷尬地一笑。整班足足大笑了許久才能重新回到課堂之中。雖然如此,胡老師其實也彈得一手鋼琴,足以應付音樂課所需。

而兼任物理課的老師,胡老師在第一堂卻要教我們「物理的故事」!這是什麼玩意啊?原來是有關西方近代物理學的一個總覽。那時的我們(也許就像今天的學生們?)只會單方面想着成績和分數,以外的事統統一律沒有興趣也並不欣賞。胡老師的一番心機、創新的熱誠可說是付之東流。原來我們在科學領域的方程式,不單單只是方程式,後面還有一大群科學家的努力耕耘。如今回首,實在可嘆。

在音樂課時,胡老師也首先介紹我們中國國歌和義勇軍進行曲兩首作品。時值八九之後,九七之前,我們一邦莘莘學子對民主、國家等意識概念極其模糊,胡老師替我們上了第一堂的國民教育。在英殖民地時代去介紹這些東西是有政治風險的,胡老師這番舉動要算是他有史以來最酷的一次了。

事隔多年,我還能記起這一位老師。是我介意當年無禮對待他嗎?還是感謝他在我們心中播下的一丁點啟蒙的種子呢?無論如何,我今日終於明白到教育是一門極其艱難之路,所以今天我要感謝所有我曾經遇過的老師們。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又愛又恨:使用iPhone輸入中文的二三事

21-Apr-2013 更新-我目前已緩解流動中文打字的問題,詳見另一篇文章:我的Note2 + Go Keyboard組合


iPhone果然是一款革命性的產品。由它的推動之下,將手機帶到全螢幕、脫離鍵盤的新時代。新一輪的手機體驗正式開始,同時間也將整個手機產業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競爭水平。

我對於在iPhone上使用模擬鍵盤的英文打字效率十分滿意。首先,螢幕的反應極快極好;另外,它擁有自動改錯功能,絕大部分時間都能找到原本想打的字,最適合改正男士在使用iPhone的小螢幕時容易按錯旁邊字母的問題,令到iPhone這部精巧的機器都能夠流暢有效地處理文字。

至於中文輸入的效率,我一直希望能夠達到輸入英文那樣快捷,這也是驅使我學習倉頡的初衷,希望可以透過英文鍵盤快速地打出中文字。倉頡平均需要輸入五個字碼才能找出所需的中文字,而只要在其中一個碼出錯即永遠找不到所想要的字。這時,iPhone的英文改錯則毫無用武之地(可惜、可惜)。而我在iPhone上則要小心奕奕,確保我在這個小小螢幕之中所按下的每一個字,都是我所想要的字碼。因為經常的按錯字,中文輸入的速度整體被拖慢下來(當然,這比起使用手寫筆劃的認字已經要快得多)。在心煩氣燥之時,我更希望立刻在鍵盤上打字,有時更乾脆乖乖坐在筆記本將一粒粒的中文字敲打出來。

話雖如此,iPhone還是可以有效地在平日忙碌的生活中,有效地幫我記下一些靈感。用得其所,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工具。

這就是我暫時遇上的兩難局面。也許,我還沒有遇到一款可以在iPhone使用的完美倉頡輸入程式?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第四屆特首選舉完結篇

今夜,三月廿五號,第四屆特首選舉終於告一段落。梁營在當初完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在最後卻擊敗有多方商家及地產商支持的唐營。

以鐘庭耀博士為首的港大民意調查中心,也於早一天,即三月廿四日完成了全港市民的一次自發性的投票(323 Pop Vote)。這一次民間性的實驗,某程度上是市民對黑客入侵港人選舉網頁後的強烈回應;另一點則是香港人對小圈子選舉的不滿而發聲。最終臨時應變以人手投票的及效率(典型的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持續業務運作規劃),以及為數十多萬的投票人,耐心而文明地在十七個票站排隊等待,足見香港人的人文質素以及靈活變通,絕對值得讚揚。而超過半數的白票,亦已經嚴厲地發表了他們對目前特首選舉制度的不滿。

除了以上必要發出的聲音外,香港的當前急務,依然需要一位人物去帶領香港去迎接未來。就算以港大的民意調查的結果,撇除一半的白票,所剩下有投票給候選人的,依然以梁振英稍高一線;更遑論在選委會的六百多票對三百多票的懸殊賽果。

另一樣香港人可學習到的是:政治從來都是和利益環環相扣。今天的現場直播,就正好見證了一群又一群的團體,看見自己當初支持的一方失勢後,便不惜倒戈向勝利一方搖尾,秋波暗送。當中少見情義存在。這是因為:1)埋堆者相信他們根本不能操縱這場遊戲的賽果,當不能勝過它,不如就加入它,越快越好。2)選委們中不乏商界奇才,商道從來就是以利為最終依歸,方能將資源同得最為其所,至於做得過於明顯造作核突,只是個別人士高手低手之分而已。

而今次選舉的結果同時也帶出一個副訊息:就是在香港横行壟斷的商人們,在中央面前也要俯首稱臣。

至於保皇黨在最後關頭起到票源傾倒一方的帶頭作用,誠為其中關鍵。可惜在選舉中一直未能跟中央心領神會,自然流露配合之情,做個不着痕跡。反而要温總道出天機才做嘢,領黨人年邁而暮氣重,不如交棒給新晋之李氏更有朝氣活力和現代感。

在這場選舉中,泛民以及激進民主派均已為自己的立場發了聲,可惜無足輕重,不能左右大局。

每到選舉關頭,也就是讓候選人向公眾承諾將會為大家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重點是要透過如何變來到抓住人心。面對兩位建制派候選人,立時會給予人兩種意識形態:唐營有商界地產界金融界熱烈支持,亦會因其掣肘而難有作為和改變,因而在曾特首任內一切未解決的問題,也難望有解決之日。另一方的梁營則令人有會矯枉過正的記錄,可能會因動作多多而天下大亂。

所以兩者當選的情況,雖然在中央早已設好的大框架下鮮有大作為,但屆時香港人的矛盾着力點會有所不同:若唐當選後貧富懸殊情況有可能惡化下去,仇富情緒加劇,香港不同族群將會面臨撕裂的局面,不同的標籤(富人、低收入人士、八十後、九十後、新移民、N無人士,等)會繼續傷害港人之間的感情。若梁當選,而他若又如大眾所預測的一樣,硬推廿三條又或者封殺各項現有自由,這會損及絕大部分的香港人,屆時香港人則反而會團結去抗拒及抵制從外而來的迫害。

行文至此,梁特首即將上任,很有可能如蔡子強所預料:以目前的民望,他和領導班子以及香港市民,沒有一般的施政蜜月期。他必須精神抖擻,在短、中、長期均要有相關的對應策略。當前急務,要向多個重要勢力伸出橄欖枝,擺平各方利益而不會自縛手腳。尤其在公務員團隊上,要穏定軍心,不能夠以昭名遠播的前公務員高層們出任要職,帶領大隊(這將會是超錯的抉擇)。在短期內,應該解決雙非和房屋問題。中期(首五年內)以振興經濟為主,絕應少觸及法例有關的改變,更要以這五年間的經濟成就來支持自己的高民意度,好讓在2017一人一票的特首選舉中連任。

香港依然是樣板中的樣板,當中的值價十分珍貴,稍有智慧的領導人都不會毀掉眼前的磚頭而嚇跑身後的珠玉。大家不應以世界末日來看待事情的發展,堅持和信心是不可或缺的燃料,也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

http://slide.news.sina.com.cn/c/slide_1_29698_22197.html#p=2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突破一萬大關:「是你,所樂」多謝大家

感謝大家對「是你,所樂」的支持,這個博客在這三年之間吸引到超過一萬個眼球。對於人氣blog這個數字可能微不足道,但這無疑是對selesulu的一個重要支持。

還有很多的書要看;很多美麗事物要欣賞;很多一鱗半爪的意見要分享。就讓小弟以此支持為精神動力,繼續在「是你,所樂」中和大家分享。

謝謝大家。


http://www.123rf.com/photo_7612815_gift-box-celebration-design-element.html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特首選舉的故事

看了昨夜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候選人的辯論。當中令人捧腹(有興趣重温者,不妨到香港電台網站,或YouTube中搜索),往後一想不禁令港人唏噓。

有關2012的特首選舉,傳媒近日舖天蓋地地報導着。可惜的是,所報導的卻並非有關候選人對社會民生的種種看法(慶幸地還有胡恩威所主持的<我要做特首>會談論到社會、政制、民生等事宜),而是專注於揭發候選人的陰私、感情生活和貪污舞弊之嫌疑。這一系列與政綱無關的題材不斷充斥着社會的大氣電波之中,而其他相關的新聞篇幅也因而變短變少,彷彿全世界也正在關注着特首選舉這件世紀大事上。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正在進行着政黨交替、政權接班的2012年,香港特首選舉只是小事一樁而已。

同時間,大眾關心個別候選人的花邊新聞遠多於他們的政綱,每日茶餘飯後便將這些八卦津津有味地品評一番。他們更開始潛意識地覺得自己在這場1200人的選舉當中能夠參與,能夠以個人之喜惡去投上神聖的一票;就算不能夠直接投票,也可以以某種形式去表達意見,如上街遊行等。

至於在幕前的候選人,則已經進入指名道姓,互揭對方不是的謾罵境地。或是在鏡頭面前醜態百出,低智慧地爆肚,全無政治領袖的風範(反觀習總訪問第一大國時流露出的風采,真天壤之別)。因而一開全民惡攪創作戲名之風(最新紀錄:昨夜3月16號的辯論剛完結不到兩小時,網上立即風行流傳着最新制作的高登神獸卡:主場)。而另一廂的陪跑候選人則如馬評人一樣,對於其他兩位候選人的言辭都要解讀一番,好像在給予大眾選舉教育,而唯獨沒有給自己的政綱演述。




傳媒在這次選舉之中同時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首先,他們緊貼各候選人的行踪,務求全程記錄他們的一言一行。再則替他們每人一一翻查舊賬,若找到丁點過失便將之全程披露於白日之下,並要求當事人作出交待。大眾早已受狗仔隊的八卦新聞長年洗腦,報道八卦的情況亦有增無減。當然,每一次突破性的披露都代表着有關媒體的銷路節節上升,大眾的眼球也被自己喜好的花邊新聞所吸引着。另外也不排除各報章傳媒各有自己所擁帶的候選對象,以其喉舌為某候選人暗中搖旗吶喊,選情變謾罵的情況越演越烈。中央政府雖說沒有正面介入事件,但亦以自己在港的官方報紙向大眾呼籲應該對政綱關注,而非互相抺黑。

以上所有現象,都可以反映香港的政治活動比起西方的一套選舉及政治交鋒還是尚待成熟,有欠火候。這裡沒有充滿魅力、令人傾倒的政治家,可以隨時隨地步上講台向民眾發表自己的政見(哪怕只是有說服力的信口雌黃)。自從回歸以來,董(華商)乃至曾(公務員),都沒有一個能夠在這個政治圈的娛樂事業中長袖善舞,發揮政治領袖應有的魅力。當然,香港這個地方自開埠以來,主流的政治體系從來都不是獨立運作。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未必能夠自動引領政治的發展,而法治社會亦不代表人民擁有絕對的自由。

政治從來都不是乾淨得一塵不染,背後有多少不為大眾所知悉的骯髒手段在玩弄着。畢竟,馬英九之流在芸芸的政治場所中從來就沒有幾個。也許正好趁着這次特首選舉,讓我們在隔岸觀火的情形下,重新調整對參選者純結無瑕的形象的期望;還有就是緊記着那句老生常談:兩害取其輕,這就是我們選舉領袖的宗旨。講到遺害,還好香港的政治並未有如台灣那種千絲萬縷的黑金操作。但取而代之的,卻是各式各樣的壟斷和霸權在各自輸送着利益。這一個局面,絕對是下一任特首所要面臨的處境,以及其有沒有能耐及決心打破目前這種惡性循環。

不過話說回來,凡事都總要踏出第一步,就正如選舉香港領導人一樣。我們一定要對將來能夠真真正正以普選選出香港的領袖帶有正面的期望,就當這次2012的選舉為所要準備的熱身賽,眼睜睜看到香港的政治人才是如斯缺乏,從而自強發奮,讓今天的笑話換成明日更充足的準備。

作為一個供給台灣民眾參考的樣板城市,香港其實是有機會在一定的規範之下,作出一些有利民生的根本改變,這可能就要視乎未來特首之魄力矣。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為了烏托邦而犧牲的尖子們:再談辛亥革命

再談一下辛亥革命的事。

在那段清末民初的烽火歲月裡,那些投身革命的先烈,究竟是什麼在影響着他們,在捨卻生命財產之下也矢志要推翻滿清政府?他們身處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重複的歷史走到了轉角位

以中國傳統的君主制度來說,道光咸豐那段時間,雖然說不上是最燦爛輝煌的日子,但和兩千多年以來比較,也不可以說是最黑暗的時代。根據香港電台podcast:《古今風雲人物-曾國藩》裡,清朝當時並沒有其他朝代所面對的典型亂局;宦官亂政,外戚專權,軍閥割據等局面。但地方的腐敗還是少不免衍生出太平天國、捻軍等地方動亂。

然而,那時的整個大形勢和局面改變了:中國要應付的外來侵略,不再是來自於週邊那些單靠冷兵器和快馬的游牧外族,而是那些遠渡重洋的歐洲列國。除了俄國和日本兩個鄰近國家外,他們大多是從萬里涉水而來,原不太有佔據割地之心。他們在資本主義的過度擴張底下,需要不斷尋找新地方經商,以消化他們過剩的產品,擴大其市場;再而尋找廉價的資源以供其製造商品。但倘若那一方土地的軍事力量跟當時西方文明相差太遠,那麼他們便會毫不留情地進攻佔領,以供其遠在海外的宗主國服務。就像消滅印加帝國那樣;又或者殖民統治印度。中國,就是在給西方看成是個外強中乾的病胖子情況下(尤其是在經過甲午戰爭之後,國家衰落之勢盡顯於列強眼中),才給人家動了念頭。

當時中國積弱的情況是:每戰必敗,每敗必賠款,國土被迫開放割讓,列強虎視眈眈,實業及軍事技術大幅落後於人。而當時的一批先進青年已有機會跟西方文化接觸(或在香港等遭開放通商之地,或飄洋過海到他鄉謀生之華僑):學習洋務,了解西方的思想體系,宗教思想,經濟模式等等。當中有主張透過平穏務實的政治運動-保皇改革(如康有為梁啟超等),希望對當時幽暗的政治形勢能開出一片天地。但帝制已歷千年,流於表面的革新難以將將傾之大廈一時間扶穩過來。於是有一批矢志要打倒滿清政權的革命黨的志士出來(就是以孫文為首的革命黨),以武力奪取各省自治權為目的。

革命之志士
反清,在當時也就是造反,是要推動新秩序的行為,但勝算渺茫,失敗則人頭落地。這種義無反顧的行為大概也就有點像今日恐怖分子的意味。我想大概會有三類人參與革命活動:第一種是被蒙在鼓裡,給人唆使但不知自己在做着革命的事,成了革命的工具;第二種是自己知道正在造反,也知道失敗的下場,只是生活太過艱苦,革命總好過給勞役至死,這有點官迫民反,揭竿而起的意味。

而最後一種人,也就是在社會上層的一些人,他們有知識也有理想,絕對有能力在這亂世中游刃有餘地安身立命。然而,他們選擇了改變目前的政治體制,加速歷史巨輪的轉動。決心做出於己有害(事敗後會身首異處,連累家室)但有益於國家的事。這群人物願意耗盡自己的家財、時間以致性命,來推動革命活動,這後便一定是有着一股意志去推動他們去做以上的一切。這是一種什麼的價值觀呢?是數千年流傳下來對作為龍的傳人的自尊?對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還是對亡國有迫切的召喚?

反清復漢?
若說在滿清晚年在用反清復明復漢,為口號,那只怪:一)起事總要有個名目,族群分化的口號就算在今天的社會仍然屢見不鮮。二)則是滿漢的同化制度攪得依然不夠徹底。雖然自康雍乾時代便已興起學漢文,辦科舉,讓漢人子弟投身於讀書中頭奬的名利場裡,但權力的中心依然為滿人牢牢抓住。直到晚清時人才凋零,才起用從團練而成名的漢人曾國藩。再加上多年的文字獄,漢人始終不能超脫某個階級地位。但太平天國是反滿反清,而革命軍也是反滿反清。

革命黨人材的累積
還有就是革命人材的累積。正如其他的事情一樣,所有事情全非因為孫中山創立同盟會而起。原來後面有從輔仁文社開始,至興中會、興漢會等。在每一個團體的融會,慢慢將各個團體的人材統戰,向着同一個目標前進,而影響力也逐漸變強。最後在孫中山在英國倫敦蒙難後,才一躍而成為外國人眼中的民主明星,從而才有足夠的知名度去召集中華各地而成為同盟會。當這群決定尋找新世界的人增加到一定的數目之後(Critical Mass)星星之火也成為燎原之勢也,而改革的潮流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當然,這場革命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是無數性命的犧牲,而當中更不乏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志士。想念至此的確令人唏噓。

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
事過境遷,帝制已經在我們有生之年消失了。那些革命先烈已經為了新的共和道路所貢獻犧牲,舖出這條世界大潮均要走之路。當我們可以隨意呼吸空氣時便不把空氣當一回事;同樣地,從帝制之中解放出來的我們是幸運的,卻以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當然,國家政制尚未達至完美境地,前面的路途仍然漫長,要如覆薄冰地前進。

這些刻骨的歷史,我們實在不應忘卻。


http://upfile.kdnet.net/UploadFile/2010-3/2010321115747737.jpg

歐、非、亞、澳的交流之夜:來自遠方的新鄰居


在Facebook的一張照片上,我留了這一個留言:「German knuckles, West African banana cooked in Filipino style, Australian wine. It's awesome!」(德國豬手,菲律賓製法的西非香蕉,再加上澳洲的紅酒,真的是絕配!)這張照片,就是我在新認識的朋友家中作客的晚餐。

最近,我發現原來有幾位同事跟我住在同一個屋苑,而我也開始在上班時段碰到他們。認識了其中一位同事讓我耳目一新:他皮膚褐色、喜歡剃光頭、操着流利英語、體格強健的年輕人,就姑且稱他為小謝罷。我和小謝真正的相識源於在碼頭的一杯啤酒開始(他邀請,我作客,典型香港外籍人的活動也)。

酒逢知己,在各自交流了一些背景資料後,我才發現他的經歷十分有趣:小謝出生在位於西非的象牙海岸(),當地操法語為主,故他擁有一口流利的法語,後來他又在法國待了一些年,再在有法國背景的投行裡擔任金融職位。另一方面則是他的香港背景:他娶了一名地道的香港太太,並且有了一個女兒。在科技大學完成了MBA學位,並在香港住了七年多。

酒後大家打成一片,小謝便邀請我和另一位同事到他家中作客,趁他的太太到外工幹時享受一下big boys club的滋味(當然他的小baby也跟我們在一起)。所以才會在文章首段的那張照片:他的菲傭用家鄉的手法,去泡製從西非而來的炸香蕉;我們也從德國餐廳外賣了豬手;而我也從家裡帶來一支2000年的澳洲佳釀來一同分享。在美酒佳餚之下,談興之高,直到深宵而不知也。

來自遠方的小謝自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我則覺得他有不少寶貴的素質值得我去學習:他心繫自己的祖國和非洲,帶着尋找商機以及貢獻故土的心情去留意非洲的發展。而小謝更加明白到自己對香港、法國和非洲的認識,從而去尋找一些顧問形式的發展機會,至此已經不用提及他有多聰明以及其對數字的敏感度。

小謝熱愛自己的家庭,他更以極為法式的想法,在香港這個匆忙的彈丸之地中去享受他的生活,留意身邊的一點一滴。例如:他從來都不會像本地人那樣緊張地排隊爭着上車上船,更可以在我們要趕車時的三分鐘路程,停下來為晴朗的天氣拍照。他更加會關心地致電給我,以確定我有準時上車,等等。

小謝對着歷史--尤其是有關殖民地對非洲的影響--有着自己的一套(其實這是我所帶起的話題罷了),而當中很多的見解都並不是我所熟悉的。例如:負責販賣黑奴的「壞人」並非只有白種人一邊,這是白人和本土中某些人士共同營運的勾當。另外,他講述他所認知有關販賣黑奴的情景:販賣者走進一條村內,便將村內最高大、強壯的男丁一律帶走,留下來的只剩下一批不是最頂尖的人。要儲蓄人才,又再需要幾代人的時間。而這種販賣黑奴的行為,對當時來說是一種生意,當英帝國當時宣佈停止黑奴貿易,雖然對個人人權上有即時的改進,但一下子有關的非洲國家便面臨經濟的問題,一時間難以尋找另外一項消費品替代黑奴的經濟價值。

還有就是目前非洲的情況,他了解到非洲土地上有不少珍貴的資源,如:水果、可可、咖啡、礦產等。但是,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卻因為信用關係,要跟歐羅掛鉤以維持穏定,但卻因為歐洲低迷的情況跟非洲新興國家迥異,以致非洲國家資金拮据(這情況跟港元掛鉤美元的後果相若,但香港經濟情況大致穏定得多)。

而非洲的人十分勤勞,在以往種種難關下都可以忍受,有堅強無比的忍耐力。再加上面對着困難的情況,窮則變,變則通,所以他們的創造力也一流。以上這些都是一些有趣而難得的見解,讓我看見了一個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世界。

這段短暫的日子,我們已經交換了無數話題:有關香港的樓市走向、香港的政治及時事、我在澳洲的日子、對於我們所從事的事業的前景、退休計畫、法國紅白酒的種種分辨、小謝那個在有生之年遊遍非洲五十多個國家的美夢、歷史、運動,等等。

最近最高興的,就是能夠認識到這樣的一位朋友!

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

掌握語言-不斷行動的奇妙之處(The Magic of Execution)

清晨,涼風陣陣。

我一邊走在路上,一邊條件反射地哼着歌,認真聆聽下才發現自己正在哼着一首英文歌。這首老歌近來又流行起來,那經典的旋律也着實好聽。

早餐中,鄰座的父親教導着孩子單字。那孩子正牙牙學語,我一時間還沒有弄清楚他的外星語。

想當年,我曾以為自己的廣東話是天生而成的;也無從解釋我如何會認得那些深奧的方塊字,以及變化多端的句字結構。怎會想到,我自己也曾經歷過牙牙學語的階段?據父母回憶,小時候的我話最多,一天到晚講過不停。但唯一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人明白我在講什麼!感謝父母並沒有嘲笑我的外星語,讓我仍然繼續我的練習,直到掌握了與人溝通的能力為止。

自己的英語又是如何練就回來的?還記得那幾年,只要在職場上溝通就必須要講英語。倘若交待得不清楚,事情便會一塌糊塗,我只好硬着頭皮,逐個字從口中吐出來,一直講下去,直到事情辦完為止。

自問對語言並沒有什麼天份。開始時,也管不了什麼語法,總之能夠講出意思便算過關。還有就是那個口音,在華人社會裡學習英語,最常見的陷阱就是將中文的字音代入到某些英文當中,偏偏那些音唸起來不倫不類。每當我心急想要說出一段見解之時,吐出的通常都是一堆奇怪難懂的語調,弄得人一頭霧水。

但學習語言就好像學駕車、烹餁、樂器,等等,只能夠耐心練習,一直練習直到成功為止。如今,我的英語也勉強可以跟外國朋友溝通了。

這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之中進行,沒有批評、不管壓力、也沒有擔心過出醜,只有一直向前直到達目的為止!這不就是你和我都擁有、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

要掌握獲取一種知識、一種技能,原來就是靠着那股一往無前的衝勁。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龍年說狗論

龍年之始,被炒得沸沸揚揚的話題,絕對要說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於今年一月十九日在自己的點評節目《孔和尚有話說》中,對香港人的過激言論了。

這段是孔在第一視頻裡的原本論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o5MSXZjmBE
而他所點評的,是有關一批大陸旅客在香港東鐵車廂內進食的事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7oU-QFGU8Q
以下是這事的香港當事人的回應: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ken-wai/%E5%B0%8D%E6%96%BC%E9%A6%99%E6%B8%AF%E4%BA%BA%E5%A4%A7%E6%88%B0%E5%85%A7%E5%9C%B0%E4%BA%BA/10150481589033366

當中孔提出了幾點言論:
  • 香港人有義務以普通話溝通;
  • 法規不必要嚴格遵守,小孩子不守法不必認真;
  • 香港人素質低劣,要依靠法治去管治,並非靠個人素質遵守法紀;
  • 香港本土沒有任何價值,大部分資源都是靠中國輸入。一旦中國停止輸入資源,香港將會一無是處。

當中陶傑就在自己的節目《光明頂》討論這次事件(有興趣可以一聽陶的嬉笑怒罵):http://www.youtube.com/watch?v=HGwCgwL6Idk&feature=related

孔的這番言論已經嚴重偏離了評論在公共交通工具內違反法例進行飲食這個課題的是與非,但他帶有強烈仇港意味的的批評則引申到幾個可圈可點的觀點上:

語言問題
有關漢語粵語之爭,孔教授可能早已對早前「支持廣東話運動」有所感悟。在東鐵的視頻中,雖然有關旅港人士佯裝不曉廣東話,港鐵的工作人員亦已經遷就他們,盡量使用普通話溝通。最後遊客因在車廂中違法而理虧,並予以警告。

究竟香港人有沒有義務普通話?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但我想答案不一而足。

香港今日之所以一直以來操英粵雙語,自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這並非因優越感驅使或者媚外所致。而是因為香港受到英政府過百年的統治,有不少的英語文化早已融入大眾生活當中。而香港地處嶺南粵地,以往遷居香港之眾多為粵人,北方來者甚少,是以粵人世代都講粵語(也就是廣東話),自成一體系。至於粵語的廣泛傳播,則要數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興起,粵語電影歌曲等均在國內外流傳甚廣。今天華語電影大行其道,可以想像普通話軟實力正在崛起,不用憂愁其之不興。

再說,世界上也有多個大城市,正因為其獨特的歷史性,而要將多過一項的語言納入為地方的官方語言。最出名的例子便有加拿大的魁北克省Québec(法語為官方語言)和西班牙巴塞隆納(操當地方言Català),等。這情況有點像蘇州人在操着吳儂軟語:一種來自於春秋時代諸侯國(吳)所採用的語言。

各地自有其風俗傳統,並非一個標籤便能套用在世上各種約定俗成的規例。不能接受多元之事,而動輒開口大駡走狗漢奸,只越發膨脹自己的自卑感。國人不可不慎也。

法制問題
至於香港刁民只有在苛法之下才會循規蹈矩之說,這個可能牽涉到法律系教授有需要出來解釋,究竟法律法例在社會中有着什麼樣功用。而不守法的行為又會為社會帶來什麼影響。華人數千年均在世界舞台上,其中利害的一點就是我們可以將一切都實際化:合符自己利益的必然去做;不合符自己利益的可以選擇性地做。此特質自有其利弊,但就執行及遵守法律的方面則弊大於利。

香港法制實承繼於英人,其重視法例之風頗能跟西歐媲美。雖然並非人人守法(世上怕且難以找到一處無罪人之地矣),但比起國內多地更廉潔,勉強可為人民伸張正義。香港人十之八九是華人,可想而之這個守法之風之得來不易,非有數十年的不斷浸淫才能培育出這個風氣。

反觀國內刑法之嚴苛,動輒死刑坐牢。但其執法卻沒有收到相應之效果,反而比香港更差。當孔教授說香港人素質低劣之際,我不禁為他反證出國人的公民意識更為低落時而流一把汗。

人心所向的問題
孔說到香港人不愛國,好像意謂愛國者便要接納國民的一切優劣品行。

香港距離九七年回歸剛剛過了十多個年頭,這段日子還不足以覆蓋一整代人的教育。要做到全港市民均有愛國之心自然難以自完其說。現在正值中國的黃金上升期,要說香港人人心背向,則絕對談不上。反之,假以時日再加上適當的宣傳,香港人對中國人這個身分將會更為清晰。

隨着香港回歸祖國,香港跟內地的交往日趨頻繁。在兩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之下,人民之間的衝突自然會增加。我們正處於一個大時代的變革當中,分歧矛盾自然是無可避免的。但當兩地的價值觀漸趨磨合之時,紛爭自然減少。

但擁有了愛國之心就可以對腐敗違法的行為視若無睹嗎?若某人是我的同宗老鄉,他排隊插隊我就不應告發他嗎?我只能說愛國跟包庇縱容又或對不平事視若無睹,根本是兩碼子的事,不可混為一談。

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任

面對社會現象,我們可以冷靜地平心而論。但孔教授在其節目中則口沬橫飛咄咄逼人,極之激動,令到主持人想用引導式發問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可以想像他可能曾經旅港之時,親身受到極冷淡的待遇而對香港厭惡。

綜觀《孔和尚有話說》節目裡的其他言論,發覺當中也不乏語不驚人誓不休之論調。《光明頂》裡面則討論着一個陰謀論,說此番極左的言論背後可能有後台撐腰,才會絕無刪剪便放在網路上。

由於是次言論涉及歧視及貶抑種族的成分,孔慶東教授要對自己的言論負上責任。若這番言論只出自於一介市井平民之口,我們可能一笑置之,稱之為目光狹窄不值一昣。但孔教授無論是以個人還是其他立場發聲,大眾不禁要聯想到他身負着中國第一學府北京大學之名,這究竟是一己之糊言還是某個部門的確切取向呢?(我想第一視頻會給孔教授一個個人節目裡大放厥詞,決不單單是因為他比平常人長得帥罷?以北大教授之名出聲還是有一定的號召力的)

還好在那段東鐵視頻內,吃點心麵的小孩子還會純真地分辨是非,道出自己的不對。

中國的希望,還是要寄望於下一代啊!

幼稚園,一點都不幼稚啊!

同事當中有很多都已經有了小朋友,不時會聽到他們討論着帶小孩的心得。最近他們的小孩都要入小學了,道聽途說,才知道小孩子需要學習上四、五種外語,兩、三種樂器等等。小小年紀,還要將整個人生唯一的五、六年裡的「成就」拼湊成一本厚甸甸的覆歷書。這才算是拿足分數,有機會到優秀的小校裡面試。而到面試的時候,還要表演得八面玲瓏,流暢地發揮兩文三語。在環環配合之下,才有機會進入好的小學。目下香港社會對小孩的教育--我姑且稱之為「新填鴨式教育」,真讓人目不暇給。

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多年來都身處於外向型的經濟環境,對城市版圖以外的風吹草動特別敏感,危機意識特強。香港人也一貫以靈活變通著稱(云:沒有立場著稱?又云:沒有立場就是最佳的立場)。當幾十年前的中國站在鐵幕之內,香港人看見自己可以作為中國的門戶跟歐美通商,以英語的優勢作中介爭取利潤。曾幾何時,洋行買辦是一份令人趨之若鶩的職業啊!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軍力振作,經濟亦稍具規模。於是返回國際舞台的中國伸手向英葡要回香港跟澳門。那時港人對「共產」二字敏感得如洪水猛獸,為著子女的未來而舖路,開始移民、散居世界各個大城市中,造就了一代「太空人家庭」(即母親帶着子女在海外居住生活,而父親則留港賺取收入。再經常乘坐飛機穿梭兩地,仿若太空人「穿梭」在空中),那一代人輕母語而重外語也。其後有不少人選擇長期旅居外地,產生了新一代會操地道英語的ABC(American/Australian Born Chinese,又或者CBC Canadian Born Chinese,泛指所有在海外出生生活的中國人)。

直至回歸過後,香港人發現依然「馬照跑,舞照跳」,經濟上還獲得中央政府的特別眷顧,香港人於是便一心努力學習普通話,帶着濃烈的粵語口音去全力招待同胞顧客在港消費;又或者北上發展,尋找機會。

又到了今天,發現國內尖子文才武略,面面玲瓏。而尖子人數之多則頂得上香港整個城市的人口。在香港的小孩滿看慣了娛樂八卦;反觀國內朋友,有不少在知識上是被餓壞了。看見滿盤知識在書上、網上,便不斷猛啃。不管是世界大事還是天文地理都要看!

有了無可摧毀的企圖心,內地人力資源的質素提升,令到當他們進入職場時,有不少會爭取到香港這個大冒險樂園中一試身手。換而言之,這批高競爭力的同胞直接影響香港本地小孩的前途。於是,未雨綢繆的香港父母們,便要求在最短時間之內,將那個尚在牙牙學語的孩子練就成一身好武功,成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也一一貫通的通識高手。公校私校有感市場有此需求,也就將計就計,巧立各種專才名目,以收取學費。

我承認英語、電腦等是日常生活必須的工具,讓孩子盡早將它們融入於生活中是最好。但人生除了在這些技術性的練習外,還有一些會影響人一生的東西:觀念,價值,喜好,宗旨,等等。吸收這些並不會令小孩子立刻得到什麼分數(certified),但其影響力則無比深遠,足以影響他一生。這也許就是「百年樹人」的意思罷。

最近讀到稻盛和夫的《活法》,他訴述經營一個事業就像經營人生一樣,最重要的是運用那些正直基本的價值觀:正直,勇於嘗試,追求完美,熱情,以人為本,等等。而這些最基本的價值觀,正是我們以往在幼稚園和小學裡,老師教給我們的重要課題。這些課題觀念已經老土過時嗎?那一連串如巨浪的技術性知識課程,會否令孩子們喘不過氣來,令正直的價值觀浸沒在這個功利大潮中?

正因為小朋友學習能力特強,更需要在小時候給他們灌輸最正確高尚的價值觀。在那小小的心靈內擁有一張通往理想人生的藏寶圖、一個目標、一種情操。當他遇到他不會的事情的時候,只要有足夠的熱情和耐心,便能夠一一地克服。工具之有用否,全在乎於每個人自己視之有沒有用而已。

看來今天的小孩的重擔不比我們當年無日無之的苦讀輕鬆啊。但願你們都能找到自己所喜歡的事情成為事業,能夠樂在其中之餘,並貢獻社會!

http://www.tradeduck.com/uploads/80300_11680808.jpg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改變人生的信

另一次別具意義的信,是在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在美國受訓時所寫給父親的。信的大意是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進入頗具規模的公司,而且可以得到出國受訓的機會。所以自己會好好珍惜機會,努力工作,練好英語云云。這一封信,除了是一封遊子安撫在家的雙親的信外;對我來說,也是對自己的一點點承諾。到了多年之後的今天,父親還是會念念不忘我當日所寫的這一封信,暗暗讚賞那一刻所立之志。

反觀今日所擁有的成就,早已比起那個初出茅廬的小子高出不知多少倍了。然而,目下所得到的,竟然是受到當日那半番誓言所影響,潛移默化之,繼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看見那封墨跡早已乾了多年的信,裡面幼稚的文筆、歪歪斜斜的字,感到有點尷尬之餘還有一點點嫌棄。但一想到事業上的一切竟會是源自於此時,感覺又極為複雜。

在今日這個數碼時代裡,到處充滿着通訊的渠道。我們現在所注重的,已經是訊息的傳送速度,當中的內容已經變得瑣碎、不完整、不重要。佳節的祝福,已經不用流傳在西洋聖誕卡或全紅色的賀年卡裡;而是在手機的Whatsapp上。有趣的是那個訊息還不是你所獨有,轉過身你又可把祝福複製,轉送給別人。曾幾何時,你又可會想過拿出紙和筆,正經八兒地寫起信來?

別具意義的信,一生人之中真不知曾寫過多少次。

也許,寫信這個玩意在我們這代人身後,便會成為絕響。


http://www.123rf.com/photo_13442203_old-envelope-on-wooden-background.html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生活、點滴、回想

這段無拘無束的日子,不經不覺又過了兩個多月。自己做了不少事情,想在此記錄綜合一下:

  • 到郊外遠足,還是有五次之多。期間流了不少汗、跑了不少迷路、還在各個終點站品嚐美食。
  • 埋首寫了一個短篇,雖然還有很多修改的地方。
  • 終於有機會正式落高爾夫球場,還真真正正的打了十八個洞。在筋疲力竭之餘,還真是見識了不少!
  • 走進沒有去過的博物館,探索了新知識。
  • 看了不少電影DVD,當中還有不少言之有物之作。
  • 書也看了不少,也重拾了電子書,開始了一些大部頭的著作。
  • 開始搜索一些有質素的網上電台。
  • 在iTune上找些有系統性的PodCast和iTuneU來收聽。
  • 找了許多時機,邀請了朋友們到家中作客:喝酒、進膳、談天說地。

時間流去,地球一直在轉動,世界還在流動。比較起營役的生活,享受非物質的心靈洗滌,的確令人愉快而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