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香港精神

香港有趣。想講講香港。

香港開埠之前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港,這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那是英國人首先發掘了她在世界上的地理潛質以及商業價值。英國的確是靠着巧取豪奪而取得香港也是毫不置疑:鴉片販賣是巧取,是「陰乾」清帝國的財力;引發大戰,以強欺弱,簽下中國首份不等條約《南京條約》則是豪奪「硬搶」之證。這段歷史在國人眼裡無疑是恥辱、是國殤。

治港
良禽擇木而棲,民眾是表達得最率真直接的群體:若然他們對統治有所不滿,在積累下來的怨氣總會在某一刻爆發。以台灣為例:在日治的五十年間,中國人在期間發生過多少起義?人民不能生活,就會被逼起來尋求生存。

英國人在這一方面要比日本人聰明得多。搶掠之餘,他們懂得因勢利導,也就是傳統所講的蘿蔔與棍子。但這套權術手段用在英國人手裡卻是相對文明,在「大英帝 國」的招牌之下,對待帝國領土內的子民,他們也不屑用不合人道情理的法例規定去壓迫市民。資本主義的原始精神:求財而已。英國人教曉了這地方的華人:英語、西方宗教、文化、道路設計、現代化城市規劃、醫藥、建築、法律,等等。將社區發展得更文明,跟世界接軌,以利工商業,何樂而不為?百多年間,在香港爆發的暴動騷亂簡直寥寥可數。若然以此批評香港華人奴性太重,那麼便是簡接污衊身處滿清大陸的廣大漢人群眾。這個邏輯行不通。

隨着英殖民地的擴散以及英語在世界上的普及;香港漸漸變成了東方與西方的匯聚之地。香港人也隨之享受到:商業帶來的成果、一定額度的自由和權利,尤其是在財產保障的權利,以及不受當時腐敗的中國官府及鄉紳的欺壓與敲詐。

遠離了宗族鄉紳的全權控制,香港華人漸漸地有了現代的個人與自我權利的概念,還有以夫妻子女作家庭基本單位的概念(而非以整個氏族)。另外,因為港英政府對待市民放任自流自生自滅的舉措,反而讓民眾養成自力更生,總有出頭天的概念,這就是後來所謂同舟共濟刻苦的「獅子山下」精神。再之後又發展了公德的概念,懂得了要與人分享公共空間公共建施的概念,不能只憑着霸氣在大庭廣眾間便溺而面不改容。

這些價值和概念,不一定就是英國人主觀地「恩賜」香港的,但偏偏環境就是因緣際會地造就了種種這些。這是歷史的吊詭,也許應是體制健全下的正常發展。這段歷史,上面所講的價值及概念,早已注入了香港人的血液裡面。

百多年的實驗證明,儘管一個城市裡充滿着紥辮穿唐裝的華人,也能夠在近代體制的管治之下,得到了健康的發展。這在不同年代的中國領導人的眼裡,都有了新的體會。日後新加坡立國,不可以不說是借了當時香港殖民地的鏡。

回歸
是二戰後政治勢力重新洗牌,也是殖民地帝國經營之費用甚重,英聯邦國家紛紛獨立。大廈將傾,帝國以盡可能控制的速度來讓它瓦解。最後剩下來的就是香港這城市,也就有了一九九七年的香港回歸。

中國又是如何看待香港的回歸呢?站在普羅大眾的心態去想:首先,割地的恥辱是一定要歸還回來的。這是領土主權問題。後面還包含了百多年來的屈辱的象徵性平反。(當然,每場戰爭中的賠款以及遭受到的破壞,還是要不回來)

第二,香港學得到的各種商業技巧,又或者其他價值,中國也要一併要回來,在中國複製。鄧小平的深圳經濟特區概念亦由此而起。

這後面有個尾巴,就是:除了經濟以外,其他的價值、制度、文化,是否一併接收呢?這就是政客所謂的「要」同「唔要」之間可以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了。

第三,香港今日財閥橫行,普羅大眾的生計空間日漸縮窄,以致近年形成了一個「仇富」的話題。以此觀照,國家裡會不會也有人抱着另類的「仇富」想法:我這裡所 說的這個「富」,是「豐富」而非「財富」。眼見香港人百年間平平安安,沒有經歷過重大運動,便可以過着安穩豐富的小康生活。正所謂「有咁耐風流」,如今要 將你頭上的虛榮及光環奪過來。搞滲透、操控主流意識,無所不用其極?

這個講法太過陰謀論了。領導人有治國的智慧,絕不做殺雞取卵的事。不過中層管理人時有操作錯誤之嫌。另外,認祖歸宗之後,大家就是一家人了。同處一個宗祠,同一屋簷下,不分你我。今日初歸新抱還要特別對待,對於歷盡風霜的廣大運動健兒們,面對這些情何以堪?心理上又如何宣洩?

居港:是過客還是要當家?
自清末民初以來,有不少名人雅士曾落腳香港,只當香港是中途站;如大師陳寅恪便曾想取道香港去英國教書。那知戰火紛亂,結果哪裡都去不成,香港成了他們的棲身甚至終老之地。因而他們的一鱗半爪也留了下來;有多少中國文化流傳到這荊楚南蠻化外之地,落地生根,保存下來並介紹給世界?

反觀今日要在香港安身立命的人們,卻發現一些往日引以為傲的東西正在一點一滴地流失。想以此為家卻家不成家,這是歷史在開玩笑。

曾經被某些政客大力吹捧的獅子山下精神,如今我仍然相信是存在的。至於這精神到底還能不能讓人飛黃騰達,成為世界富豪榜的前十名,則不可再盲目相信。

窮則變,變則通。這是易經之理,也是香港人的生存方式。周星馳在電影裡打造了「另類竉物」的「蟑螂」小強。後來,黃子華將之加以詮釋,成為十多年前在電視節目的「打不死的小強」,以此貼切地形容香港人。以昆蟲比喻之,另有一番感受。有先見之明之餘,誰也不歧視誰。

環境就算嚴峻,心態也要積極,才不枉曱甴在世間存活了數十年。

 http://www.gov.hk/images/landing/landing.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