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書展不看書,看什麼?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17-23 Jul 2013)。香港人似乎對這類型人流密集,大型的展覽特別感興趣;而有關方面舉辦這類活動也特別有經驗,駕輕就熟。如今,書展已經變成了每年夏季全港響應的盛事。而書和書展,也形成了一種特殊而又微妙的關係。

什麼是書展?書展就是藉著一次大型活動,去展出一系列林林種種的書籍,以供人選購。焦點通常是集中在新書的介紹;偶爾也會透過回顧某作家的作品,而重新推薦一些舊作。驟眼看之,讀者看書購書,理應上是讀者跟作者的交流。而實際上,是出版商、書店等機構,在書展之下擺出攤檔零售,為讀者和作家提供了一次交流的機會。隨着科技的普及,印刷行業,尤其是電子書業務,它們的門檻比起往日已降低了不知多少。今日有些作家,索性自己創辦一家出版社,從構想到出版都一手包辦。

有交易,就有市場。書展也就成了書本的集散地,也就是發揮了古代市集的功能。

書展為期一週,跟墟期差不多。有限期,大家自然會覺得「機不可失」,便有所謂之「趁墟」。有迫切感,所以便會買得多。話又說回來,有時候因為我亂買,間中從家中書架上隨手拈一書來看,每每也會看到新鮮有趣的東西。

正因為書展像墟,所以書展才會,亦必須會「墟冚」。那是必要的熱鬧、旺丁也旺財。每個攤檔租金不菲,若遇到暴雨颱風之類,令人流下降,那才叫書商頭痛。展覽區裡,所到之處例必有人大力宣傳,喧鬧之聲不絕於耳;最近更有人在場內舉着牌子,繞場宣傳。這些都是一種營銷手法、營造氣氛的一部份。

而有趣的是,書本身的作用是傳播知識。無論中外古今,書本一直都被標榜成一種極鮮明的非功利形象。又或者說:知識從來都是寶貴的,甚至是高尚的;所以書也有一種清高脫俗的感覺。

反觀今日,是繼工業時代後的資訊時代。知識氾濫,書本和知識的流通量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書的價錢也變成前所未有的便宜。將書放在特賣場中被吆喝着:「買十送一」、「全場五折」…對於包含着人類知識總結的書本來說,總好像有點格格不入。但這種最原始的市場性販賣,可能就是資本主義的力量,也就是:什麼東西也總會有個價錢,就連書--知識的載體--也一樣。又或者,要透過這手段才真正體會出傳播知識的力量。

我來書展,卻有一個奇怪的想法。就像香港渣打馬拉松一樣:香港書展是目前唯一在香港跟書有關的大型活動。我來,不為捧誰的場,反而好像有點朝聖書本的意味。而且,我堅持每年都要來一次,潛意識裡好像要以儀式一般的苦行,去支持自己持續不斷的學習計畫。

在書展裡,我經常看到時下知名的作家。我並沒有衝動上前和他們打招呼或拿簽名,而只當他們是另類的老朋友。這種感覺、這種關係真的很特別。

如遇到有講座,我偶爾也會駐足一會,聽取一兩個要點。

今年則看看那幾家認真做學問的國內出版社(如北京大學出版社),看他們最近有什麼嚴謹的學術著作。雖然賣書的都是那些態度可有可無的歐巴桑們,但這些都影響不了書裡面的價值。

而其他大部份的店,則好像街市裡的肉檔一樣,賣着幾乎一模一樣的貨色,只是價格上有點不一樣而已。但這裡卻沒有街市那樣骯髒,保證每一件貨品都是新簇簇的乾貨。

雅不雅憑心,俗不俗隨意。每年一度的書展,我還是會參加的。


http://hkbookfair.hktdc.com/tc/index.asp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