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文史哲三部曲之一:文學

對於一個自小受教於物理科學等科目的人,邏輯性思維會比較強。而在學業或者工作上,通常講求的主要是效率;我都會盡量以科學邏輯和理性的角度去處理。適當的分析再加上有條理地交待事情,通常便充夠應付日常事務。

然而我知道,在看似平常的生活之中,每個細節都透露着某些特有的文化底蘊、以及對事情的獨特觀念及情感。 凡此種種,我隱隱地覺得都和文學,歷史,以及哲學這三大人文科目有關。

在投身社會後,自己在工作上依然沒有涉及到人文學科,反而對這些領域的興趣卻有增無減;頗有點像白先勇在《驀然回首》中講述自己在荷亥華唸大學時,不斷渴求中國文化的那份感覺。

在探索人文知識的過程當中,我還隱隱發現:隨着年紀的改變,對此三者的愛好在不同的時期會有所改變。所以想在這裡分享一下。

文:少年時代;文藝;修飾;美麗
文者:文字、文學、文藝也。將文字建構成觸動人心的故事,再昇華成一種藝術,供人欣賞並引起共鳴。所以,文學有修飾和美麗的意思。《易經》中的「賁卦」便代表了修飾文辭的意思。 讓人欣賞享受那文字的優美之餘,也讚嘆故事的高潮起伏,這本身就是一種美學手段的表現。 另外,「離卦」乃火,代表美麗,也有文明的意思。修飾我們的文辭,幫助履行中國傳統之所謂禮,也就是輔助文明的延續及發展,薪火相傳下去。


文學以煶煉過的文字,描繪出人類的普世價值和情感:喜怒哀樂,悲天憫人。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都能夠感動着不同世代的人,這正正因為當中包含着觸動人心的共同情感元素。使到在成書以後的幾十年,甚至至數百年後,讀者都能夠對作者所描繪的那個時代有所共鳴。而透過作者的鋪陳,讓讀者看見故事背後的深層意義,例如:對某個時期制度的批判;一些傳統的價值觀的重新檢視;對生老病死的看法;對愛情友情親情的感慨,等等。

少年時代,特別有一股衝動和反叛性。要去打破枷鎖,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而浪漫情懷亦特別重,鎮日胡思亂想。看文學小說,尤其是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能夠讓大眾在平凡生活之中,透過故事中的迭盪起伏的情節,跟隨角色大悲大喜,去抒發自己平日無法宣泄的情感。
夜闌人靜,看罷千迴百轉的《紅樓夢》。午夜夢迴,感覺自己死去又活過來,經歷了烽煙戰亂的時勢,也談了無數場場刻骨銘心的愛情,自己也不知經歷過了多少人世。一覺醒來,才發現自己依然完好無缺,窗外的陽光告訴我又是新的一天。然而,潛意識裡卻隱隱累積了一段又一段其他人所描繪的生死經歷。這些,也許是幫助人成長的最佳養分。

在這個年紀,可能會為了一本好書而廢寢忘食。但只要沒有過份沉迷而荒廢學業,反而會慢慢地養成了長期閱讀的習慣,接受文字這個媒體。而到了人生的後段,步入社會時才懂得:閱讀將會是伴隨一生的主要持續學習的絕佳途徑。


http://blog.163.com/pzkpfw1215@126/blog/static/13751268020102171224819/2276288136660211823.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