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真作假時假亦真

同朋友仔講開在職場上如何人夾人緣,以及如何融入工作環境當中。老板們不同的管理風格和工作態度,我們當然需要以不同手法去應付溝通。以前o既
同事講過:「呢個人好假」又或者「扮嘢,响度做戲」等等,比比皆是。年輕時的自己也十分偏激,不時會大放厥辭,而那股怨恨好像揮之不去一樣。但究竟何謂
「真」,何謂「假」?
 

多想一層,人於世上從來都是擁有多種身份的。你可能同時間飾演:父母的女兒;情人的另一半;工作上的老闆或夥計(有時更兩者集於一身);上課時的學生;遊樂時的玩伴。於
不同時候不同場合,我們便會以特定身份行事。有些身份是暫時性以及可選擇的,如:學生,某公司員工等。而有些則是永久的而不能改變:如跟父母子女的關係,自己的種族膚色等等。一
種身份就是一個角色,不管喜歡與否,這些角色都會伴隨着你。

 

有些人對自己的角色只限於局部認同,所以做起事上來有一半沒一半,忸忸怩怩。另外有一些人對自己的角色做事十分片面敷衍,以為做了表面功夫便能蒙混過關,此種情況,他們非但不濟不稱職,而且根本對自己的崗位不負責任。

 

但有一種人,在職場上左右逢源,與同事們相處融洽,但卻被人視之為假,虛偽。我在想,這些一般人都難以交出的「戲」(態度),是否基於他們對自
己所要擔當的角色覺得理所當然,十分接受順服,無須逃避拒絕,達到了如臂使指的地步。是否他們看得太淡太化,將做人處事提昇至另一個層次,所以辦起事來特別駕輕就熟?他們是否不是
假,反而是絕對真情流露?

 

某天早上買早餐之時,突然靈光一閃想到這些,所以把它記錄下來。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中學,中文同阿Sir

同朋友仔提及中學往事,不期然想起當年任教中文科老師,劉聲Sir。

劉聲Sir絕對是一個風趣,有台型的人。他那高大挺拔的身軀,一身Polo牛津紡襯衫棕色西褲以及帆船鞋,予人文化氣息極濃。每當中文課快要開始時,便可以看見他笑容可掬,從容不迫地步入班房,在他身上完全沒有找到半絲匆忙促狹的感覺。

氣勢往往能夠壓住場服觀眾。劉聲Sir在每課的起始,均在黑板上寫上當日課文的題目。看那龍飛鳳舞,蒼勁有力的字體,想他在書法上也下過三天半夜的苦功罷?全班房便從他那飄逸的字體開始,進入他所教授的國度。

劉聲Sir也許是我所認識的人當中,第一位有強勁「吹水」能力的人(「吹水」者,廣東俚語,即謂閒扯是也)。吹水絕對是聯想力的表現,他在這一方面的天賦很高。每當唸至關鍵字句,他腦中的文思便會自然而然豐富起來,然後字字珠璣,一真講不停。講了半天,天南地北走了一圈後,他便會吐出經典對白:「嗱,我哋講嘢要識得講番轉頭,頭先我哋講到…」(國語應譯為:同學們,咱們高談闊論時要時刻能夠跟開始的話題有所連繫,那才是最高境界。剛才我們講到…)每每自圓其說。在及後的日子,我才有機會接觸到西方的另類學習方法如MindMap及橫向思維等,與劉聲Sir的思路可謂不相伯仲。但當時劉聲Sir收放自如的高論,的確令我看得咋舌。

那麼是我覺得上課時文不對題而驚訝咋舌嗎?非也。我是羨慕其博學遠出於書本文章之外也。他講述的題材廣泛:時人時事,遠古文章,歷史故事,哲學思想等,均有涉獵,聽之令人神往。以後在大學時期,我們有一門必修科:General Studies,即如今的通識科目。在每一節課均會邀請某領域的專家講談,當中天文地理都包含進去。如今想來這些Common Senses原來可以令一個人眼界大開,而劉聲Sir就是我在這方面的啟蒙導師。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要算他個人對儒學和道家的混合理論。他認為中國人是個非常實際的民族,孔子儒家加上老子道家道理可以互相補足,並足以幫助芸芸眾生去面對其日常生活。儒家中有堅持信念和拼搏的精神。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以;克己復禮等,為我們提供了向前衝的動力,力臻完美。然而,人卻並不是機械人只知工作不知休息,所以到了不能更進一步之時,不妨讓道家所講求的順天道而行,與民休息等理念,令自己放鬆下來,舒緩一口氣,讓自己好好休息,然後從新上路。周而復始,儒家道家這兩股絕世兵器交互使用,天下無敵也。

如此東拉西扯,課程當然來不及授完。是劉聲Sir給了我破釜沈舟的覺悟(就是:如果自己再不自修,這一科必然當掉!),於是我便將勤補絀,把當時的一本會考天書從頭至尾唸了三遍!最終,中文科成為眾多科目中成績最好的一門。劉聲Sir又教曉了我一門道理,就是求人不如求己。學問學了,終歸是自己的。

如此輕輕鬆鬆又上了實用的一課,劉聲Sir,謝謝你!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吳冠中〈媽媽〉


〈媽媽〉

吳冠中創作了一系列的文字圖畫,這幅〈媽媽〉是其中之一。在〈媽媽〉這幅圖畫裡,我看見吳冠中以不同的手法,把多種母性特徵灌注入畫中。首先,他將漢字「媽媽」鑲在整幅圖畫中,相當搶眼。其次從「媽媽」二
字的圓潤,加上渲染全畫的粉紅色(吳冠中尤其在其晚期作品上,經常使用紅藍黃三色,配以黑色水墨作抽象畫),彷彿就是女性的乳房,繪畫出每個人自出
生後最初被孕育的源頭。

再看看那「馬」字的筆劃縱橫交錯,把畫紙分割一塊塊,也分割了家鄉熟悉的一片片水稻田出來。那「馬」字的四蹄,又好像幾艘漁船在湖上停泊。幾千年以來,那些白米和魚獲又不知養育了多少代的中華兒女。這壯濶山河,難度不也是我們的媽媽嗎?

這幅〈媽媽〉可能只是吳冠中其中的玩世之作,但其對故土之深情不言而喻,另有一番韻味。

也謹以此文贈朋友媽媽MMdQ。

吳冠中〈苦瓜家園〉


苦瓜家園

吳冠中在〈苦瓜家園〉有說:「苦瓜藤上結苦瓜,血統也,命也。」究竟何處是苦瓜家園?我家家園是也。中國泱泱大國,經歷了多少苦難,一代又一代帶着沉重的記憶,帶着苦瓜與生俱來的苦澀基因,還要去開創未來的路徑,為自己頭上打出一片天。我們秉承着先輩的傳統,習慣,文化;這些豐厚但又沉重的背負,難免會自問:我們會否重複前人的錯誤,苦澀戒不掉呢?

但吳老是樂觀的,在漆黑的苦瓜園裡,孕育出雪白的苦瓜子孫,期望有一天「苦瓜不苦」。我也相信有一天苦瓜不苦之餘,還帶有幾絲甘甜。

獨立風骨:吳冠中捐贈展

二零零九年底,吳冠中決定將其多幅作品再次捐贈給香港藝術館。吳老於此之前已經多次捐贈畫作給該館。這次,九十多歳的他認為已經沒有遺憾,但認為生平所作是國家的財產而不是私有遺產,他希望能夠透過香港這個華洋共處之地,給世界上廣大的觀眾欣賞自己的作品,讓後人給他評價去。

香港藝術館決定為是次贈畫辦了一場展覽,名為〈獨立風骨:吳冠中捐贈展〉。看過明報月刊的介紹後,我今天終於可以親眼看到吳冠中的多部作品。


展館是在藝術館的四樓,在進場前旁邊的玻璃窗上,貼有吳冠中於二零零二年來港是臨場速寫的畫作的部分。這幅小裝飾之前已經看見過,不過在今天看起來更別具意義,彷彿就是這次展覽的一部分。在拍攝下來的一瞬間,可以看見除了吳老二零零二年所畫下的印象派高樓與渡海小輪;透過玻璃窗外,依稀可以看見如今維港實在的高樓與小輪。如真如幻,也古也今,相映成趣也。


展覽的會場佈置十分有創意,展館使用了吳的名作,富有江南特色的〈雙燕〉作為藍本,好讓觀眾置身於江南村戶之中,在每門每戶裡觀賞吳冠中的作品。

大會更安排了吳冠中的三幅名作並列一起。三作按年代排為:〈雙燕〉,〈秋瑾故居〉和〈憶江南〉。也可以濃縮為吳的藝術進程,從從前的寫實推演至近年的抽象。同一款的江南街景,卻有不同的意景,可堪再三欣賞細味。


〈雙燕〉

〈秋瑾故居〉

〈憶江南〉



在吳冠中的作品中,可以看見他那源於水墨漢字,再加上留法後的油畫和色彩斑爛的獨立特行的風格。可能也是源出他的一個藝術觀點:「風箏不斷線」。畫壇有云,風箏要掙脫原本綑綁住自的的線,才能夠飛得更高更遠,看見嶄新的視野。但吳加上自己的見解,認為畫家不可與身邊的事和大眾脫節,應該令線放得更長,遠自己飛得更高。這份胸襟,就是完全接納自己的本源出處,然後再以這些孕育自己的元素轉化成藝術創作,這才會有更深刻的作品誕生。

大家可以看看吳冠中零二年來港的展覽的有關節目: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ShCAYqMR0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CJEYm6Wd9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rO2T-LiKyg&NR=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qlYpVwJil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5U2uIErMGo&NR=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pSVs2q46dM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

在香港,如非唸文史哲等學系,大眾一般對西洋史的概念比較模糊,皆因本土教育在歷史方面,尤其是世界史,從來都沒有作過深入詳盡的介紹。以古為鑑,香港人的世界觀無疑是給現有教育制度局限了。為彌補這個前殖民地時代所遺留下來的空白,我介紹一本兒童書籍《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台版或名曰《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作通識入門書目。

作者E.H.Gombrich在1935年便寫成《Little》的德文初版 《Eine kurze Weltgeschichte für junge Leser》;2001年以九十二歲高齡辭世,而其時他正在參與《Little》英文版的編撰和翻譯工作。其孫女Leonie Gombrich在英文版的序中,講述了此書傳奇的出處。

原來Gombrich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完歷史系後,出版商要求他將一份兒童讀物翻譯成德文。他看過原稿後,覺得內容粗糙,於是便跟出版商毛遂自薦:這樣的讀物枯燥無味,年輕人也不感興趣罷;不如我自己寫的還來得有趣得多。他便嘗試使用簡單顯淺的筆觸,每一天寫一個歷史小故事,還跟當時的未婚妻講解硏究每個故事是否容易讀懂。這樣,Gombrich便在因缘際會之下,成為這本兒童歷史讀物的作者。書稿順利出版後,很快便成為德國的普及讀物,除了在納粹期間被禁,此書一直風行多年,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有趣的是,真正的英文版要一直等到2005年才由Yale University Press推出。

故事的內容十分廣泛,從遠古穴居人到四大古文明,文藝復興到近代史等都有所著述。正因為書中所用的文字簡單,並從小孩子的好奇心理出發,在書裡經常和讀者作有趣的對話。而Gombrich在文字中的觀點又比較中肯,並沒有以自己(及其讀者)為歐洲白人自居。他在書裡就有這樣的觀點:騎士制度在成立之初也不過是一群拿着武器的流氓在搶掠罷了;十字軍東征時歐洲人把在耶路撒冷內的回教徒趕盡殺絕;歐洲的殖民主義在當時是如何掠奪當地土著的財富和生命。魯迅曾經講過:翻開一部廿四史,裡面盡是寫着「吃人」二字!

這些殘酷的現實又是否應讓小孩子在早年知道呢?其實,歷史就是我們所身處的世界的一部分;沒有過去發生的事,就沒有今天的我們。小朋友是世界的主人翁,他們絕對有權去客觀地瞭解過去的事情,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及理解。期望有一朝,他們可以繞過前人犯過的錯誤,去選擇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正因為這樣,我把自己的這部書送給了兩位姊妹小朋友,希望她們能夠在享受故事之餘,也能夠對世界有多一分的認識。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絕對是成人和小孩都值得一看的書。


http://yalepress.yale.edu/yupbooks/images/full13/9780300108835.jpg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Google Street View 終於嚟到香港喇!

早兩日同事發現到期待已久的Google Street View終於可以在香港地圖上使用(在Google香港地圖上,找到你要去的地方,然後將左上方的人仔圖案拖移到地圖中的街道去)。

Google Street View比Google衛星鳥瞰圖更進一步,更加user friendly。可以讓瀏覽者置身於當地的街道上,一步一步去熟悉當地環境。想當年在香港地圖還沒有這項功能的時候,我們已經在多個擁有這功能的大城市中穿梭。那時用它來找回自己曾經在澳國和紐國住過的家,懷念一番。還跟同事講述從什麼街穿往什麼路便可抵達家門。有英國朋友更將從自己家到火車站的Street View路線圖放到網上,好讓朋友們容易找到。當時就有笑說:如今世代真箇是足不出戶,在彈指之間便可周遊列國,觀賞名勝,好不方便。

世界的轉變令我們的習慣開始變得不一樣了。以前從未去過的地方,只可從道聽途說中略知一二,然後再靠地圖照片得曉其2D全豹,自始心往神馳,非要一睹其境不可。直到親臨置身,才會真正領略箇中神髓,令整個感觀過程更加震撼。但如今有了設備如Google Street View,沒有去過的地方也可以預先感覺一下。其好處便是讓人在最短時間之內熟悉該處(如以免迷途);但那一份興沖沖的旅遊新鮮感也無可避免地沖淡了。又有一份感覺可以預先模擬,親歷其境時可能還會有一種Déjà vu(似曾相識)的感覺(但原來是在電腦中曾經邂逅)。

正如預期一樣,當同事知道香港街道可以使用Google Street View時,所有人第一時間找出自己的家,看看自己或親戚朋友的身影有沒有被鏡頭攝下(有朋友便找到一個街頭阿伯跟他西瓜大肚皮都給拍了下來)。然後彼此介紹自己的家的外貎,鄰近有多少個公厠等,好不熱鬧。再有無聊的,找找平常消費遊玩的地方,如廸士尼等,看看能否不付錢便進場,果真當了此工具是絕對的模擬世界,能夠進入所有地方(但難保將來沒有也)。結果發現沒有車路可以駛進去(自然負責拍攝照片的車輛也不能進入),只好就此作罷。



至於此批香港project的相片係何時攝得呢?有同事利用StreetView到旺角朗豪坊(旁邊間戲院),發現嗰陣係上映緊郭富城o既殺人犯。所以估計响09年底左右進行拍攝。

以後上網揾地方,再冇藉口話未去過。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忙到嘔

呢排患上咗一個壞習慣:就係每晚上網都要嚟睇吓自己個blog有冇人睇,有冇人留言。好似可能會突然多咗D嘢驚喜一下,完全唔記得個blog係自o既,自己唔update就冇理由有嘢睇。

自從農曆新年過後,工作接踵而來,每日都好似唔係好夠瞓咁。我諗呢D都係香港人o既通病。夜晚有時想寫blog又覺得好攰,好懶。

除咗返工,加開咗無限咁多個會之外,工餘都做咗D自己覺得開心o既嘢:自己睇咗早排買番嚟o既BBC DVD。有一個mini-series係演英國詩人拜倫(George Bryon)傳奇o既一生,好好睇。之後又睇完一本哲學小書《Breakfast with Socrates》,作者話俾你聽唔好以為日常生活好似:朝早起身,沖涼,食早餐返工等,看似輕鬆平常,其實當中大有哲可性o既思考同學問响入面。真係唔睇唔知,非常過癮!

依家就同一時間睇緊好幾本書,冇一本睇得完。當中有:講馬多夫(Madoff)如何成為世界上最厲害騙子之《Madoff: The Man Who Stole $65 Billion》;香港著名健筆練乙錚o既第二本文集《香港》;專係寫俾小朋友睇,但係都啱大人o既《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仲有其他刊物好似《明月》,《信月》同股神個傳記咁,真係有排先睇得晒!

其實咁樣,都好豐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