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乘着香港九年免費教育之便,各科常識都隨便讀了一通,其間生吞活剝不求甚解。然而,在芸芸學科當中,我對中文頗有興趣。國中時一邊聽着國文老師在介紹着新文章,大話西遊天南地北口沬橫飛地說過不停;作為學生的我則享受着騁馳在這無限的幻想空間之中。那個年紀,我還把不少《衞斯理》的科幻小說啃下,同時也啃下了倪匡那渾然天成的文筆。有位同學對《衞斯理》發燒非常,買下了他很多的書(對初中生來說,那已經是很奢侈的事了),我則努力來回奔走於這位同學的上課桌和公共圖書館,去借閱我的免費科幻故事。
及後高中選擇理科,從此在學業以及日後的事業上便開始埋首於理性計算的領域;而文史哲等則束之高閣,處事手法亦不由得偏重於分析。
高中移民紐西蘭,正值當地的學期末。經過校方面試後,決定在來年初才正式入學。我從而在入學之前有三個月左右在家的自修期。紐西蘭人潔地靈,崇尚自然,而地方也就頗為荒蕪。在人生路不熟的日子裡,親人和書本就是我最重要的伙伴。
那時的我胸中頗有堅持,矢志不敢和不甘荒廢學業與人生。於是每天早起跑步運動,然後按自己興趣自修。在不用催促之下,我竟然拿起那本著名的英語文法作業從頭温習(我最愛這本書的外觀簡潔而美觀:深藍色的封面配上那幾個醒目的英文字:《English Grammar In Use》。而內容則由淺入深,是一本難得的英語教科書)。
另外一項別開生面的自修,就是把一些唐詩抄起來,在跑步時背誦於心。那時頗能在唐詩裡東拼西湊,勉強湊合幾首詩歌來消閒解悶。
那麼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呢?忘記了,好像沒有太大興趣去翻看。後來發現當地學習的程度還算入門級別,自忖自己的成績還可以應付。
我又趁着有時間,將《紅樓夢》似懂非懂的翻閱了兩次。懵懂少年始略識得愁滋味,也方曉得世界之大雜事之多人事之複雜。
說起紅樓,也順便提起閱讀其餘三本古典名著的事:《西遊記》是我看的第一本章回小說,那時只為心中打賭要跟鄰校的朋友一樣,在同一個假期裡將《西遊記》看完。看着的當兒真的是大話西遊,天馬行空什麼牛皮也吹了出來;那時的感覺就好像兒時看的日本超人卡通片一樣:每一回都是打怪獸,而怪獸好像永遠也打不完。至於《水滸傳》則是在中學受傷進醫院期間時看的,其行文之間豪氣干雲,讀後令人熱血沸騰。又因為裡面人物眾多(不像西遊記裡只關心唐僧一行人,支綫比較單純),所以不少人物一直在每回中過場,他們也在一回與一回中輪流擔任主角,擁有自己的舞台;單這點也就頗像《三國演義》的手法。至於《三國》,我的一位好朋友早在初中時就已經看得津津有味,可我自己卻一直沒有信心和耐心把它看完。我曾經嘗試翻開首頁,但卻看見劇情一直圍繞在十常侍那裡,繞來繞去都蹺不出來,令我掩卷嘆息。真正開始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應該是在十年前左右,那時已經離開校園。在此之前我看過了其他講述三國的書,例如馮兩努的《三國啟示錄》系列,大概知曉三國裡的情節,而電腦遊戲中也玩了不少,那時會想:日本人怎麼這樣喜歡拿三國故事來做文章呢?原來這書裡面充滿着計謀,環環相扣。而每個角色,無論是忠是奸(而現實中實在難以分得清忠奸也)均發揮着無比的獨特魅力。在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之前,群雄割據,劉備流離失所,變數極大,每個地盤的領袖都要費煞思量為自己謀求一條活路;就是在三國鼎立之後,各佔其天時地利,難分高下也(至少在小說裡如是)。而最近陳某所畫的《火鳯燎原》漫畫,也是在傳統的三國故事的空隙中,找到另類的想像空間。畢竟這些都是虛構的故事,舊瓶裝新酒也蠻有意思。
在進入大學後,除了必要的幾科外,時間多花在玩樂之中;閒時則遊玩於小說故事裡。曾經試過在一個暑假裡將金庸的武俠小說都大概看過一遍,只剩下《天龍八部》和《鹿鼎記》那兩本大手筆慢慢欣賞。看過原著後,在玩電腦遊戲和看連續劇時也就更加投入,也會跟心目中的理想情來品評一番。在後來的日子裡,我也陸續重温這些經典故事。這段日子要感激的是,在大學一年級裡給我們上了一課真正的通識課程General Studies,這一門課基本上是沒有教程的,而是根據當日被邀出席嘉賓所講的題目說了算。裡面的題材五花八門:有講述什麼導致恐龍絕種;波里尼西亞人是怎樣橫渡太平洋的;現代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比較,等等。就是這一門課幫我打了對一些時事常識的根基。到現在看到相關的資訊時,有時會勾起興趣,親自去翻查有關資料和書籍。
初入職場時,因為當時收入不多及經常搬屋的關係,我常常光顧唐人街的圖書館,裡面都有不少中文書籍。基本上就是他有什麼我便看什麼,而它收藏的中文書來源廣泛,我便是在那時開始看台灣的侯文詠,繼而又看吳淡如吳若權等的著作。當年閱讀的書很雜,當中比較有印象的是張健波的金庸與報業,張健波曾經是明報的總編輯,他將自己的博士論文編輯成為單行本,講述查良鏞怎麼一步一步建立明報,張還對當時的報業作了不少研究,也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讀着頗有趣味。
後來隨着電子手帳(PDA)的興起,我也試過在Palm上閱讀了不少書籍。但就如很多評論說,背光的螢幕令眼睛容易疲倦。近年間終於推出了eInk電子墨水的電子書。這種技術耗電量低,而且畫面舒適,十分適合長時間閱讀(我自己就買了一個國內頗出眾的閱讀器Onyx Boox)。雖然坊間有多個品牌,但最終還是阿馬遜書店(amazon.com)的銷售渠道和產品的低定價令到eInk電子閱讀器大行其道。這情況就如蘋果的iPhone系列和其消費平台AppStore一樣。如今蘋果更推出了平板電腦iPad(現在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利用iPad來寫這個博客的),在電腦產品市場上挑起了新的競爭。平板電腦在其可攜帶性和靈活性都滿足了今日都市人隨時隨地辦事的需求。但背光螢幕只適合一般電腦上的操作,用它來長期閱讀實在是蠻累人的。
偶爾在外地工幹,尤其是在英國,我例必會買些英文書回家。皆因在英國訂購阿馬遜的書本是免運費的。而在文化氣息濃厚的英國小鎮,如牛津等,還會碰到很多小書店,以每本兩英鎊的價格售賣書本,十分便宜化算。
如今在香港,逛書展也成為我一年一度的例行活動。多少我總會在書展買些書回家,但主要還是趁趁熱鬧而已。在香港的日子,也乘着簡體字書的流通,也買了不少簡體版的著作。當中看得比較多的作者有:梁文道,易中天,大前研一等。
除了看紙本書外,間中也摻着電子書來看。山莊岡八那十三大本《德川家康》便是透過電子書看完的。現在尚且對兩種閱讀方式均各有喜愛。
總括來說,我的閱讀經驗是蠻隨機即興的,而當你找到一本好書後,你會把那個作者其他的書都找出來:迫不及待地消化他全部的理念;或是一本又一本的,慢慢跟作者打交道。不經不覺,文史哲成了我閱讀天地裡的好一塊領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