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書共有四卷,分別為:木蘭歌,水龍吟,金鏤曲,和火鳯凰。名稱均為每卷最後所演奏的一首歌曲,亦暗合五行之象。這小說概括了張居正在仕的一生。我斷斷續續的看了兩個月。是近年難得的一部長篇。
中學生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以後,為免重蹈宋朝在地區上勢力的割据,實行了政事軍事上強幹弱枝。何解?超級中央集權制也,即是皇帝擁攬天下大權,很多決定都是要皇帝巨細無遺地說了算。朱元璋精力過人,當然可以應付。可是他的子孫(就是換作平常人)便沒有如此魄力。
萬曆一朝處於明朝中葉,經過了一輪又一輪宦官和權臣的糟蹋,這時國家的財政已經一落千丈。國庫空虚,政府想推行什麼政策,甚至想維持生計也成問題。萬曆皇帝冲齡登位不久,便委任張居正擔當首輔一職。張居正就是在這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實行明朝的中興事業。
為國為民為社稷,這種機械式的口號,自春秋時代起,在士大夫間不知喊了幾千年,當中又有多少個做到正直不阿,廉潔而有抱負?做到以上的,又有幾人真的有權力把有利於民的政策,不畏觸及到宗親要員的利益和神經而推出場?張居正就是做到了。
首先,張居正能夠登上首輔之位,相信在:權謀,政事,文采,政治手腕等有一定過人之處,方可位極人臣。其次,當他位高權重時,萬曆皇帝還只是小孩一個,其時大有隻手遮天之勢。但他居然肯不避權貴,屢屢采取霹靂手段得罪他們,從而推動有利於國家繁榮的政策。這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志向,沒有被權力所腐化,在官場中實在寥寥無幾。
張居正除了首輔之職外,還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可是,世有能臣並不就等於一定可以培養出明君。當你知道,萬曆皇帝有一個淫亂而短命的父親(隆慶);在登位後需要受到:太后,首輔/老師和內侍(兩人均為顧命大臣)的控制與監視;性格上又有貪金錢小利的習慣。雖然他有心要發奮圖強創一翻氣象,但是心理上就是對於諸多制肘不爽,但又礙於宫中這幾大勢力而沒有作聲。在這樣的環境下,焉有不成心理變態?直至張居正死後,皇帝才可以鬆一口氣,去親臨朝政。可是,從心理上的報復,萬曆皇帝選擇了推翻所有張居正的新政,收回了所有對張居正生前的賞賜,打倒了所有張居正的門生愛將。使一切腐敗後的更新,重新回歸腐敗。從鬥爭的角度上,萬曆是贏了,他重新穩奪了控制政局的大權,不用再有寄人籬下之感;從政事的方面看,他是徹底的輸了,走對的路重新走錯。國家是姓朱的天下,贏了朝局,輸了國家,最終的大輸家還是皇帝。
把這部書,跟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一為小說,一為論文,兩者所述時代極為接近,將他們一起互相印證,別有一番見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