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Frame of Reference

在商學院裡,經常碰到「Frame of Reference」這個詞彙。當時沒有細心考究這是什麼的一回事,想像這只是個人的某種特定概念。考試時只含糊過關,從來沒有想過這究竟對人與人之間有什麼的影響,威力有多大。

Google一下Frame of Reference 如何翻譯,得到結果如下:

http://dict.zhuaniao.com/en/frame+of+reference/

參照系,觀點,理論。

在同一版面裡出現了一段有趣的解釋,是出自一個美國的哲學人教育者John Dewey:「there is one permanent frame of reference: namely,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personal experience.」個人的經歷和生長背景,加上不同的教育程度,的確讓一個人養成自己獨特的一套觀點。

自己一向跟志同道合者廝混,大多擁有相同背景,鮮有話不投機之感。但今晚的一段對話,短約五分鐘,卻讓我感到Frame of reference威力之大,不可少覷。

是夜對話有三方:一方為曾經縱橫商界的瑞士商人;另一方為香港殖民地教育下的精英學者;最後的是香港另一代留過學的海歸科技人。三人正為現下熱門話題「中國」各抒己見。

商人認為中國污染嚴重,執政黨弊政積重,情況難以改變。學者隨即認同,認為中國碰沒有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還不斷在國際盛事中造假說謊,要想改變目前污染情況,難上加難。

科技人另有觀點,認為中國如今趨向市場經濟,只要有足夠的誘因,自然引發相關行業去推動環保或清理污染的事業(其實早在羅傑斯Jim Roger的Bull in China早有此論,科技人只是拾人牙慧罷了)。話一出口,即遭到其餘兩方的鞭撻,輕鬆的飯後對話忽爾變成針鋒相對的辯論。五分鐘過去,三方悻悻然各自找其他人談話。

其實縱觀以上三者對話,從表面證供上,三者均在說明中國現有的現象,並無衝突之處。但骨子裡,三方均來自極不同的背景,其價值觀,信念等自然有所不同。人自然而然會將某種認知標籤化,情緒化。例如:多黨制一定是好的,如國家有多黨制而問題叢生,問題必不出自於多黨制本身。

此處碰無意討論多黨制利弊與否。重點是:當我們僅僅持有自己的一方之見,往往會看不到事情的多面性,而對一件事情只停留在片面的認識。

世界因着科技的進步,令地域上的距離拉近,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的接觸,也許會產生出更多磨擦。我們更需要的,是以開放的胸懷去看待和諒解與我們見解不同的人和他們意見。在開放自己的同時,往往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獲。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created&&note_id=169768533053935&id=136358159710775#!/notes/selesulu-shi-ni-suo-le/frame-of-reference/16976853305393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