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議員

下班時,我在地鐵站門口看見了保皇黨在宣傳。吸引我的目光並不是因為這是件新鮮事,而因為演說者竟是一位裇衫西褲,高大俊朗的青年(保皇黨也會打扮的)。這個口沬橫飛的傢伙,原來是個政黨新血。

忽然一想:本土政治人物何時崛起?民主訴求從何而來?個人自由的口號又從何時興起?

自殖民地時代,華人為政務者有,而掌管政策者卻庶無幾人。一宗又一宗工程都判給(大?)不列顛公司(當然,他們的工程技術也是不賴的);稅項和其他利益都搬回老外老家,當時何民主自由之有?有的只是掛起免稅港的特質,以吸引外商投資,使得機會處
處,香港人得有兩餐温飽,提高生活水準,但遑論主子與僕人間之鴻溝。

 一代又一代的學界分子,雖然活在外國人的腳下,卻沒有忘記國仇家恨。六七十年代,天星小輪所引發的暴動,泰半是基於自身利益出發;另一半則是在外族統治
下的條件反射。這是一種對民族自由自主的呼喚。但這是否屬於民主的訴求泥?另一場在香港的運動,則是來自於令人痛心疾首的六四天安門事件。當時在香港的大學
生,抱着一腔熱血去聲援在國內受到鎮壓的學生民眾。他們當然不用跟國內的同胞那樣拋頭顱洒熱血,但在見證着那個時代的誕生,有不少知識份子在事業上從新
認真考慮,有從政從法從新聞系,不一而足。

對本土政治人物的需求,要數肥彭的玫瑰園時代開始。末代港督一反歷任常態,以顛覆攪攪
震為己任。他一方面盡最大能力大搞基建,以逹至透過工程項目運走最後一批金返老家。另一方面,他讓香港市民認識了全新的概念:民主和選舉。有不少有志之士便
從此時踏上了政途,現時有多位立法會元老也是從那時起嶄露頭角。

「議員」這名字開始變成了繼醫生律師消防員茶餐廳伙記又一職業名稱。可惜
的是,當這項公職被職業化時,政客也隨之問世。何謂政客?以其政治手段以謀其私利者也。我有理由相信大部分的政治人物均抱有其理念
而站出來(保皇黨,泛民,基
層激進派等);但同時間你也可以看到有很多議員們名不符實,號稱為市民謀福祗。可是連政府建了的一樹一木,也要掛上他的名字,冠以「XXX成功爭取YYY」,以備下屆選舉向選民交代「嗱,我有做嘢o架。」。感覺有點庸俗,丟人現眼。更遑論五區總辭這個武林大會(還是選美大會?)。慢慢地,政府在一些近乎清議的議員討論下,拖慢了政府的效率,卻沒有替市民拿到什麼。

自認政治冷感,快步匆
匆行過這位帥哥身邊,懶理他為我爭取了什麼,也不用他來代表我些什麼(但若然他是位美女,我可能會駐足觀看一番)。回心一想,這些年間,香港人漠視政治的情況有沒有改變呢?若不是改變了,為什麼這碌木要站
在地鐵門口吃西北風呢?我想像到的,是隨着九七問題而移民回流的一批新力軍,因為在外國吸到了自由與踴躍參與政治活動的風氣,所以在回流後把這文化帶回香
港。又可能是有人在國外看到政黨們玩的把戲出神入化,當看到香港幼稚的小兒科,看見香港的「機遇」(market)而大搞特搞,社民連的出現可謂一大「發明」。

灰心者語:搞咁多嘢,最後還不是中央說了算?樂觀人話:香港人至少替中國爭取民主,作個先軀,好讓這隻國際閃耀的金蛋,可以藉由外國籲論去改變當權者之行動。孰是孰非,我也說不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