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讀後卻久久不能平伏。這本書的震撼性是我在近期所看過的書籍中少有的。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據龍應台說,她希望將這個動盪的大時代用文學作品的形式交待。就蜻蜓一樣的翅膀,輕輕觸碰那時代的傷動和苦難。她也說,這是一本療傷的書,讓經歷過那一代的人,能夠透過書中去認識不同派別的人,那個時代所承受的痛苦,以化解仇恨。
就
我個人而言,父親剛好是生長在戰亂時期,我好奇地希望知道那個時代的故事。讀着《大江大海》,感覺它是一本半故事半傳記的文學,而當中涉及很多當事人(大多數是老兵)的採訪。看着,有一點《唐山大地震》的採訪味道(同樣是採訪一場災害,以及對當時那一代人的影響)。感謝《大江大海》,它把我帶到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九年那個戰亂頻繁的年代,那
是一個被記載在歷史教科書,但我們對它實際的情況一無所知的年代。讓我這個在和平時期長大的温室小草,透過書中去明白,感受上一輩是如何受到戰火的洗禮。套用龍應台的說話,她在書中透過由個
人的家族史開始,繼而涉及至同代人的生活背景,以至國族史和最後的世界史,一層一層的看着整場戰爭,看看最後有沒有勝利者。龍應台說,她寫這書的第一讀者對
象絕對是台灣人。但我個人認為這全世界華人都會將對這一段歷史,這一段傷痛有很大的共鳴。
在那一個大江大海的時代,實在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和太多的玩笑。在書裡她就記錄了幾個矛盾對立面:中國戰事跟歐洲戰事的比較,民眾所承受的痛苦(都是一樣的痛苦無奈);國民黨和共產黨相方的傷亡和塗炭;日軍跟中國軍隊各自的損失和傷害;被日本訓練的台灣殖民地人員,怎樣矛盾地管理着被俘虜的中國軍人,同時又暗地裡拯救了一個垂死的同胞;一個台灣本土少年給騙去當國軍,被俘了改當解放軍,後來又給美軍俘虜了,最後卻以反共義士返台的故事。
這本書,龍應台以一個宏觀的角度去描寫一個大時代,每一個小人物不盡相同的悲慘故事,但共同的是大家都沒有控制權,只有隨着潮流的大浪走的份。書中並沒有太多政治性的取向,反而集中在人的苦難和獨立個體的被動性。在一個歷史洪流裡,把那一代的人都捲進去,捲進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戰場上,生死互搏,各自擁有命懸一線的結局。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在二零零九年出版,已經是一九四九年以後的一甲子了。如果再不把當時經歷過的那輩人的話語記錄下來,恐怕這些回憶就會永遠消失了。很慶幸,龍應台及時把這最後的說話都趕緊記下來。從人力物力看,需要走訪中國內地及歐美澳多地,翻閱無數史料,到四百天謝絕一切應酬的文字蘊釀。可以想像這書的確是費了很大
的勁才能一點一滴地寫出來。幸好,有龍應台文化基金支持,加上香港大學的協助,才能夠有這本書的誕生。
龍應台所擁有的背景是很特別的,以至她能夠完成這個宏大而沉重的任務:她是一位文化學者,而且是對歷史充滿着好奇心;她的父親是國民黨人,以至在台灣長大的她覺得跟本土同
學們好像有一點不同,又好像少了點什麼;她在歐(尤其是在德國)美港台的經歷,讓她擁有敏銳的世界觀,能夠把中國的戰事跟歐洲戰場比較;她還有文化界和政治界的人脈,等等。這一切一切,都為完成這書作出了關
鍵的貢獻。從歷史的意義看,她成了一個媒介,把這些零散在世界各地的蛛絲馬跡都連合起來,把快要被時間湮滅的東西,趕緊搶救。用自己的筆觸,為讀者去記下一九四九年前後的各種故事。
有
人批評書中有多處提及著名政界商界和文化界的領導,把這些都成了名人秘辛了,小角色往那裡去呢?我覺得,這些都只是龍應台個人所擁有的接觸點去了解這段歷
史;但更多的是,她把有血有淚的民眾的故事,一字一筆的寫了進去,內容篇幅比名人的內容都要多。那是一個混亂的時時代,沒有一個生命比另一個生命更偉
大。在這段歷史裡,有着以後成為獨當一面的大人物,亦有終生都不被我們所知道的小人物。他們都是在那大時代的旋渦裡被左右的人,終究是屬於那時代的,沒有說誰比誰更重要。
新書首先在香港發佈,龍應台解釋了香港獨特的歷史性和政治性,而她更在香港大學的龍應台寫作室裡寫成這書。我很榮幸香港能有這一番貢獻,也為着這城市能對歷史作出的努力倍感自豪!更多的故事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香港大學的新書發佈會上:
http://uradio.cybercampus.hku.hk/player.php?1=1&programid=256
看過《大江大海》,它的震撼性是強大而沉重的。但我慶幸有看過這一本書。我認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把《大江大海》讀一讀,了解一下當時的故事。
寫這段文字時正好為復活節假期。除了記念為世人犧牲的耶穌外;另外記念一下在那二戰加上內戰而受到蹂躪和犧牲的人,讓他們安息。
http://www.hsinrong.org/admin/1.%E5%A4%A7%E6%B1%9F%E5%A4%A7%E6%B5%B7%E4%B8%80%E4%B9%9D%E5%9B%9B%E4%B9%9D.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