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顯示具有 浮光.掠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浮光.掠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人生要彰顯的還是那股生命力-說《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

電影《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是由日本作家中川雅也的自傳式小說改編而成。是藉着講述中川自己的成長路和後來在東京的生活,來引述他敬愛的母親榮子一生的故事。中文題目雖為「我的母親父親」,但我更喜愛它原來的英文副題:《Mom and I, and sometimes Dad》,這可以看見母親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榮子受不了丈夫放浪的行徑,毅然帶着小雅也跟外婆生活。榮子靠着自己的力量,一邊打工一邊把雅也帶大。隨着雅也長大到外面求學,榮子除了承受着經濟的壓力,還要忍受和兒子分離的痛苦。然而,她並沒有在困難時所氣餒;相反,她一心只為着兒子着想而努力,只但求他能夠出人頭地(又有哪一位父母不是這般心思呢?)。雖然雅也也有迷失的時候,但母親為她所做的一切都讓他心存感激。

最後,雅也不辜負榮子期望,在東京生活略有所成,決定把母親接到東京一起住,他們相聚了一段十分愉快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長,榮子癌症復發,雅也就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伺候,直至她離世。這種深深的親情,在電影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十分感動。

榮子的生命力供給了雅也一切所需,而雅也同樣地亦激發着自己的能力,努力工作來回報母親。我只能說這真是一部感人的故事。



2011年1月18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人生要彰顯的還是那股生命力-再說《海角七號》

這齣輕鬆愛情小品,是以一個落泊青年歌手(阿嘉  范逸臣飾)在都市尋夢不遂,跑到鄉間恒春去麻木度日為起首。

從兩個外來人,阿嘉和女主角友子(田中千繪飾)的眼中,恒春這個小鎮並無未來可言:年輕的一輩全都跑到大城市去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各式各樣的怪人。友子巴不得在樂隊表演的項目完成後立即啟程返回日本;而阿嘉可能想用恒春這個「只留下失敗者」的地方來草草過這一生。

當樂隊漸漸進入磨合期,除了有不同程度的爭拗(和笑料)外,他們發現原來恒春卧虎藏龍,這小地方裡其貌不揚的人,居然會是音樂能手。還有的是,原來每個人心中都背負着不同程度苦澀的過去。然而,他們都很努力愉快地面對目前的生活,去面對將來。這一切,打開了阿嘉封閉的心靈,看見了每個平凡人不平凡的生命力。阿嘉從而也受到鼓勵,好好去做好自己的份內事。

結局是六十年來寄不出的情書終於交到了收件人的手上;情書讓一對異地戀人深深珍惜對方;而最重要,是一個小鄉鎮散發了自己獨有的氣息,為大家送上一場精彩的表演。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8/85/Cape_No7.jpg

2011年1月17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人生要彰顯的還是那股生命力-先說《櫻之桃與蒲公英》

最近把一大堆書跟影碟摻在一起看,雖然它們大多已經出版了有些時日,但我還是看得十分感動。

先說《維榮之妻—櫻之桃與蒲公英》:二戰後的日本百廢待興,由淺野忠信所飾演的作家大谷穰治感到世界一片空虛無望,因而整天頹廢度日,欠下一屁股債。妻子佐知(松隆子飾)主動在欠債的小酒館內打工以求還清債務;但大谷變本加厲,更荒唐地跟情婦企圖雙雙自殺。

丈夫自殺不遂,受盡千般委屈艱辛的妻子找到自殺的事發現場,一邊拿着安眠藥一邊自言自語問道:「究竟死是什麼的一回事呢?」正當自戕之意要萌生之時,她抬頭望向天,被青空和樹立的美麗景象所吸引(大谷在自殺昏迷前也同樣看過的景象),於是放棄輕生之念。

片尾大谷為自己的荒唐行徑及外間流言蜚語感到無比痛苦,也覺得自己沒有盡父親和丈夫的責任。而妻子松隆子則以簡單的話回應:「只要我們活着才是最重要。」

我認為這種感悟並不只是基於日本傳統女子要對丈夫忠誠而說;相反,這應該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看見了動盪時代無情地吞噬着無數的生命,看大時代的轉變令生活更艱難,繼而發出了來自人類本性的「無論如何我們也要生存下去」的條件反射。

對啊,人類歷史有過不少慘絕人寰的浩劫,最終都會有人存活下來。令他們留下來的,我看是那微小但堅韌,對生命充滿希望的生命之光。


http://www.qk123.com/archives/16461

2011年1月17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再談周杰倫【跨時代】

拿到周杰倫的新專輯【跨時代】已經有一個多星期,現在想以普通聽眾的觀點來看專輯裡的歌。

通常在周杰倫的專輯內,我都會首先留意尋找他那催人淚下的抒情慢歌。在【跨時代】裡我依次序的找到:《說了再見》,《我落淚,情緒零碎》和《雨下一整晚》。

《說了再見》很有之前《楓》和《說好的幸福呢》的感覺,而且旋律簡單,容易上口。加上周杰倫音域頗廣,唱出來別具哀怨的味道。

之後就發現了《我落淚,情緒零碎》。這首歌的曲風新穎,在以往的專輯中好像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曲目,唱腔中依然帶有一種沉重的離別氣息。尤其是歌詞裡的「原來詩跟離別,可以沒有結尾」更能帶出那股味道。這首歌可算是這專輯裡我最喜歡的一首。

初聽《雨下一整晚》,覺得十分小品,聽起來很舒服,但聽久了好像有點悶。中段加了一段二胡跟簫的彈奏,很有《東風破》的中國風。直到最近在youtube內看到這首歌的MV,才發現音樂加上影像可以變成極有感染力的故事。MV是有關前世今生的青年愛侶的故事。周杰倫在《青花瓷》裡已經拍過類似的題材,但《雨下一整晚》的情節卻更加流暢,加上浪花兄弟的演出,更能賺人熱淚。這首歌越聽越耐聽。

《煙花易冷》是另一首新鮮之作,跟以往的風格很不同,不過中國風依然純厚。它也是在大碟推出之前,繼《超人不會飛》之後,在youtube廣泛流傳。全首歌在很多地方都用上了假音,另外加上方文山的詞,形成凄美蒼涼的感覺。我總覺得這首歌旋律太過悲傷,懷疑能否成為大熱,但依然期待其MV推出。

另一首在主流媒體十分矚目的是跟大碟同名的歌曲《跨時代》。是因為周杰倫在多年前創作了有關吸血疆屍的《威廉古堡》,如今重用吸血疆屍題材來創作《跨時代》,加上傳聞花了重金來拍攝這齣古堡MV,所以特別期待比較。自己聽過之後,發覺這是一貫周杰倫的rap快板之作,跟《半獸人》,《我的地盤》,《龍戰騎士》等十分類似。歌中還混入了很多電子合成元素,如Cher和黎明十多年前所用的人聲電子化的合成。水準不過不失,但沒有太大驚喜。

《超人不會飛》是第一首派台作品,旋律十分輕快溫馨,很容易朗朗上口。節奏很有《聽媽媽的話》的味道,歌詞則像《四面楚歌》。總括來說這是周杰倫自己的寫照,是靠着音樂去記錄自己生活的例證。反而是MV跟歌詞好像有點不太配合,像在訴說着另外一個故事。

《嘻哈空姐》和《自導自演》是韓味很重的rap,有點像《本草綱目》,聽爽還不錯。《愛的飛行日記》和《好久不見》則是愉快的愛情小品。值得一提的是,在《愛》裡,他找來了和他合唱《流浪詩人》的楊瑞代Gary再次合唱;而且楊更是全碟的錄音師。或許楊瑞代跟周杰倫的風格相若,合作台語+國語歌曲更能帶領潮流罷。

最後《免費教學錄影帶》是另一首rap作品。這是黃俊郎以結他為題材的詞,也頗容易上口。音樂上則加上了搖滾的感覺。果然,在MV裡真的看到一位模仿貓王造型的老伯!只是這個MV也實在太過周星馳了(美女超多,然後宅男特多),我想這是玩票之作罷。

對我來說【跨時代】的水準絕對合格,當中也有一兩首如《我落淚,情緒零碎》和《煙花易冷》的驚喜之作,而我更期待其他歌曲的MV會在何時推出。

《跨時代》
《說了再見》
《煙花易冷》
《免費教學錄影帶》
《好久不見》
《雨下一整晚》
《嘻哈空姐》
《我落淚,情緒零碎》
《愛的飛行日記》
《自導自演》
《超人不會飛》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周杰倫【跨時代】:十年的印記

印象中,除了演唱會和MV DVD外,我好像從來沒有正式買下一張周杰倫的專輯。但在這十年中,我卻對他的歌耳熟能詳,差不多對每首歌也會哼一點。絕對在我所聽的流行曲歌手中佔一席位。今天,我終於拿到他出道十年以來的第十張專輯【跨時代】。

十年間,周杰倫從一個曲詞唱作新人王到萬眾期待的天王巨星,更從事不同的演藝事業:導演,電影,電視劇等等,成績有目共睹。在歌唱方面,他堅持創作自己專輯的每一首歌,很多時配上最佳拍檔方文山的詞,也真是夠絕。雖然在每一張大碟推出後,通常有一定的反響(如欠缺新意),但他的歌依然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也許就是他所常說的「屌」)。尤其在多首慢歌方面,確是別有一番味道。對他來說,這十年絕對是他豐收的黃金十年。

十年的確是一段不長不短的時間。那麼反觀自己又有什麼長進呢?從事業來說,我進入過不少公司去擔任不同的崗位,更有幸分別在不同地方工幹,包括澳洲,美國,香港,英國,印度等地,見識不同文化。而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方面則略懂一二。在十年間更多唸了一個學位,有多一份知識旁身。待人處事方面,十年間從一個只談理論,毫無實戰經驗,慒懂不經事的小子,到一個學會一點兒察言觀色的技巧。魯莽囂張的性格有所收斂,但依然未至爐火純青的境界,只希望不要失了道行便萬幸了。伴隨着這段時期的改變,是一首又一首周杰倫的歌。彷彿在成長的同時,也已經把歌詞也刻劃進腦海中。

或許是為自己總結過去的十年,我早就訂購了【跨時代】。等了又等,今天,這份見證終於握在我手中。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勁搞嘢!Selesulu俾光波仔quote咗出嚟!

我於前一陣子寫下有關張艾嘉主演的舞台劇《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的blog,最近居然給《光波24書網》的blog翻quote了出來:

http://hk.myblog.yahoo.com/reader24/article?mid=439

感覺蠻開心的~~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我也來談《UP:沖天救兵》

剛剛在飛機上看完了Pixar最近出品的《UP天救兵》,覺得故事很感人,自己十分喜歡。這是一個有關夢想、愛情、親情、友情的故事。我大力推介。

故事以老人家Carl卡爾起始,在其青梅竹馬的老伴去世後過着獨居的生活。他幼年時和妻子曾經一起許下宏願,要到南美洲一處名叫Paradise
Falls
天堂瀑布的世外桃園生活。可惜事與願違,婚後雜事繁重,直至妻子去世時都沒有完成心願。於是有一天,卡爾鼓起了勇氣,把氫氣球捆綁在自己的房子上,帶着妻子未完成的冒險日記,決定要連人帶屋一起飛到Paradise
Falls
,了卻妻子未完成的心願。其間他遇上了為要成為資深隊員的探險隊小男生Russell羅素,一起展開了探險旅程,當中兩人發生不少烏龍趣事,加上可愛鮮艷的Snape沙錐鳥Kevin和笨笨但會講人話的小狗Doug,使到情節更加令人捧腹。


當開始看見卡爾年老固執的造型時,很是有點股神巴菲特的神髓,及後隨着劇情的推進,可以看出卡爾埋在心裡頭的活力。還有,他的面部造型十分有趣,可以看到有一個正方形(面形)包着一般個三角形(腮線)之後再包着一個圓形(鼻子),有趣得很。而當Russell這個黑頭髮單眼皮的小胖童軍出場亮相,一看便知道這是一個亞洲小孩的模型。老與幼的配搭,東方與西方的組合,為大家譜出了一段搞笑而有趣的經歷。


 天救兵》切合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不落俗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包括:土地被大財團想盡辦法收購,然後大興土木;年老長者住進老人院供人照顧;單親家庭對孩子造成他自己也說不上的傷害。然而,電影始終帶給觀眾們想像空間:飛行於天空的小房子;天堂瀑布的美麗景色;大鳥Kevin與她(沒錯!Kevin是個女的:P)的孩子們可愛的身形;巨型熱氣球飛船;還有會講人話煮菜操控戰機的狗狗們,都一一登場


我覺得故事中帶出最重要的一點是: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your
adventure!
要活出精彩的人生,永遠都不會太遲!看見卡爾為了完成自己心愛的妻子的心願,甘願在老邁之年作出匪夷所思,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冒險旅程。就好像肯德基的創立人,在自己知天命之年還四出推銷自己獨門的炸雞技術,以期創出一番事業。這一種精神確是值得我們學習。記住: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anything you wish to achieve


片中還有另一種態度令我欣賞,便是卡爾和羅素在自身遇到的問題上(老伴辭世;父母離異),都沒有選擇迴避,沒有氣餒,恰恰相反,他們以正面的態度去迎接未來,互相扶持。世上有很多事情都不是在我們所掌控的範圍之內。我們可以做的,便是時刻做好自己,愛惜自己(唏,我這獨一無二的身份可是珍貴得很喲!)。世上沒有人需要對你的行為負責,自己也不要妄想埋怨父母兄弟姊妹伴侶朋友要對你(的不幸)負上什麼責任。意志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便盡可能讓自己所擁有的做到最好,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隨着電影情節的發展,也讓卡爾對自己「冒險旅程」作出了反複探索。原先他以為將房子搬到天堂瀑布後便一了太太生前的心願。當他經過了重重困難並實現了這心願,重新坐下審視太太那遺下未完成的冒險日記時,才發現後面的篇幅,已經被她和卡爾雙雙渡過的觀樂時光的片段全部填滿!在末頁,太太寫下了一句話:感謝你帶給了我一個精彩的冒險旅程。現在,就讓你尋找新的旅程吧!卡爾很是感動,也想通了:一場相識,一番相濡以沬的生活,也就是最豐盛甜美的旅程了,有沒有到過天堂瀑布已經不再是什麼大遺憾。卡爾在扔失了自己的房子後說了:It’s
just a house
。這房子載滿了卡爾和妻子的生活的美麗回憶,但最終它也只不過是一所房子。失去了,也不必可惜。因為,最美的回憶已經長留在自己心中。


這是一齣陽光故事,哪怕你再愁雲慘霧,看了這齣戲後,你便會覺得自己的問題,其實可能沒有什麼大不了。



http://durianism.net/blog/img/up03.jpg

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我也來談《Avatar》阿凡達

感謝占士金馬倫James
Francis Cameron帶給我們電影Avatar《阿凡逹》。不是因為這是迄今以來動畫特技最優秀的一齣電影,而是它讓我這個活在當代的人,正身處於大國堀起之時;依然能夠透過電影去再次見證感受殖民地主義時代的巧取豪奪。作為非白人的我們,都可以和:澳洲土著、紐西蘭毛利人、美國印第安人、印度人民、已失落的瑪雅民族,以及一
齊非白人種族,來個同聲
一哭。

電影裡的地球,因為窺視外星Pandora潘多拉所擁有的稀有資源,聘請了僱傭兵對潘多拉上的Na'avi民族進行攻擊和迫遷。不公平的剝奪題材,對非白種人的我們真是耳熟能詳:英國對中國侵略吞併,是為了白銀絲綢茶葉瓷器;小布殊對中東地區的戰事,攻打阿富汗伊拉克等,是為了世界上另一寶貴資源─石油;因為黃金和土地,美國白人用槍和子彈趕走了土著印第安人;澳洲把東帝汶的海岸線畫到自的的地盤上,也是為了海床中的石油,這樣的事情多不勝數。電影的比喻也顯淺易明,把Na'avi族的藍皮膚換成紅色,就變成在大自中代代相傳的印第安人、瑪雅人、澳洲土人。像澳洲土著一樣,Na'avi族一代傳一代的,向子孫們傳授着大自然底下的生存法則,要他們敬畏上天,珍惜身邊的一切資源。

然而每一次戰奪的結果呢?總是拿着現代化武器的一方取勝。當我看到電影裡聖地的大樹給炸彈炸個稀巴爛之時,我彷彿看見圓明園怎樣在搶奪聲中和火海裡被燒毀了一樣;拿着先進武器的,也就是東印度洋行,八國之流。

現實世界裡,輸了的一方要低着頭,接受任何無理苛刻的條件。名符其實的「那個拳頭大那個話事」。當然,這只是一齣戲,對於一面倒的暴力侵略,老金也沒有新點子來收拾,唯有來個眾志成城,集合一切受到迫害的民族,一起來對抗殖民地統治,來一招以暴易暴,把地球人趕回老家。我覺得阿凡逹並不是宣揚反戰思想;反而是推崇小眾以一切力量去推翻不公平、過分的剝削(看官不妨想想Al-Qaeda,阿蓋達或者基地組織,就是用一切手段來打倒以美國為首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精神污染,和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所帶來的不公平)。

朋友說,女主角到電影最後越來越美麗。我個人認為有幾個原因:在電影伊始女主角對男主角城府很深,戒備重重。及後兩人加深認識對方,譜出一段異地戀情,女角的笑容才展露出來。笑容是世界上公認的美,這應該是無分膚色種族。還有就是在電片後段可以看到更多的Na'avi族人,他們的相貎比起女角更不起眼,襯托出女角更加美麗。反而我覺得片中最大的迷思,就是如何讓主角永遠生活在Na'avi民族中,以一介人類的軀體融入外星人族群。原來導演有個後着:可以把人的思想記憶轉移到另外一個軀體中。也就是類似我們一般所說的輪廻,片中較現代的說法就是上載下載Uploading/Downloading的功能。畢竟異類共同生活往往讓觀眾覺得有點不自然,要讓他們在大銀幕前匹配一下。

在觀賞Avatar的不同情節裡,我都會看到不同電影的影子:當avatar的軀體被浸在營養液中,學者Norm在旁解說avatar是人類和Navi民族的基因交和的成果,這不其然令我想起Marcross超時空要塞裡兩派外星人們的單性繁殖;聖樹所蘊藏的智慧和Navi民族的治癒能力,彷似宮崎駿風之谷中的能救活人命的大甲蟲一樣;最後一幕,整個潘多拉星球的生物也一致抗敵時,真的有點像Star War星球大戰裡帝國反擊戰,以小擊大玉石俱焚的情景。畢竟這是荷里活的大製作blockbuster,沒有這類元素是不能的。

Avatar創造了一個世界,讓我們見證了一次誕生和毀滅的過程,也看見令人敬佩的品格和價值觀。兩個多三個小時的故事,彷彿就是一個世界的濃縮。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我也來談《2012末日預言》

可能是金融海嘯的關係,最近並沒有太多災難片上場,觀眾在現實世界裡已經受到太多折磨。近期頗有話題的災難片,就要數
《2012末日預言》。這齣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沒有太繁複的情節,在十多分鐘的時裡交待了劇情過後,便正式進入各種各樣的災難場面。很多人也讚嘆戲中的動
畫技術太有真實感,這相信也是觀眾入場原因之一。看完電影,我有幾點感想:

現在的觀眾在戲院裡看電影,已經把什麼災難末日題材看得見怪不
怪,對他們來說真是輕鬆平常。以往那種幾十年後的大預言,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感覺。在這個微波時代裡,要有震撼力一定要夠切身,不如把末日的時間儘量
提前,將時間定在2012年,距離現實還有三年(準確地說應該是兩年,09年快要完結了),這樣應該夠震撼吧!

另外,戲裡加入了金磚四
國等新興市場的元素:方舟是在中國境內興建,也選用大量中國廉價勞工日以繼夜地加班以趕及進度;首先警告深海地殼變動的是一位印度的科學家(但最終他卻沒
有機會上船);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基督像因為海嘯而被沖毁,南美洲亦因為物資短缺而出現暴亂(其實在當時世界各地均出現同樣情況);俄羅斯的富翁崛起,可以
動輒數以億計的金額去購買登上方舟的入場劵,珍寶型飛機和名貴跑車。這些國與國之間的密切關係的描述,比起美國往日一國獨大的情況,這元素來得更貼近現實
(可以從另一齣舊科幻片天煞Independence Day得出比較這些改變)。

看電影的同時,也讓我考慮到一連串處境問題:假若
(What
If)科學家真的發現世界正在走向末日,政府當局會公佈真相給市民知道嗎?〔我想不會。〕假若各國政府要齊心去掩飾這場大話(i.e.去宣揚世界平安無
事),他們會把洩漏風聲的知名人物滅口嗎?〔我想會。〕假如我是方舟上幸運的一員,我會願意打開艙門去接收站在外面,那批在下一秒中便會被奪去生命的人
嗎?當我知道我是並沒有被選中上船的大眾,我要怎樣面對生命的終結?在這些大災難的畫面裡,人類反抗的能量變得異常渺小。當生命一大批地被奪走的時候,我
們還來不及反應,給予應有的尊重時,大自然又繼續把生命吞噬。災難和死亡變得越來越物化,感性一片又一片被剝離。天災本是天道循環,沒有該與不該。但當我
在戲院裡看見這一幕幕人類生命終結的人工CG時,感到自己相當無奈,也冷酷無情。

還好,在影片最終還是帶出了一些正面的訊息:方舟避免了人類滅種的危機,天然災害好像要停下來,人類可以再次依靠陸地,重投非洲大陸的懷抱。而片中主角的兒子名叫諾亞Noah,相信並非偶然,是編劇明顯地要把這故事跟舊約大洪水的聖經故事串連起來。

在一面欣賞電腦特技之餘,我不禁要想一想這娛樂背後的一丁點警告。


http://www.sanfranciscosentinel.com/wp-content/uploads/2009/10/2012-2.jpg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我看舞台劇《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

人生是有趣的。在體驗每一種新事物的時候,都會有新的感受,新的啟發。今天晚上,是我第一次看舞台劇。劇目是:《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這次體驗的感覺真好。

華》這齣戲的感覺很有時代感和電影感,它把我們上班族日常平庸無味的生活,搬到舞台當中,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竟然可以是如此有趣,如此富張力


林奕華是《華》的導演,他一向時有創作。我對他的認識原本就不多,當初還以為他只會作出一些另類和誇張的表演。原來他可以寫出一部這麼現實和地道的辦公室故事。故事中的小情節,真實得就像發生在我們的工作身邊一樣。我自己也正在嘗試創作故事。看見《華》的劇情與舖排,就真正感到自己力有不逮,與此同時我也開始在欣賞:欣賞那些天馬行空的想像,角色之間千絲萬縷的闗係,和他們之間的小插曲。演員共有十三人。人物性格寫得和演釋得十分深刻和細緻,在短短三個小時裏面令人印象深刻。故事亦沒有冷場,一直有一種令人追看下去的衝動。我相信這是林的才華加上多年的努力和鍛鍊,才有今天的這齣舞台劇。


雖然我第一次看舞台劇,但自問在場對台上的觀察還蠻多。可能是多年的訓練,自己始終站在分析的角度多於純粹感受情感。我留意著舞台上的擺設,燈光,音樂和音效,還有演員的肢體語言。簡單的佈置加上燈光,巧妙地將舞台同時分割成多個鏡頭。《華》還巧妙地運用演員現場對白來代表時間在故事流程的當兒;而當運用預先錄好的對白的時候,則代表了其他時候:如在夢中,在回憶中等等。林奕華是資深的舞台表演者。對於這些技倆,也許是他眾多板斧中的一兩道,然而對我這個舞台劇門外漢來說,卻是目不暇給。


華》融合了多個一提起「辦公室」三個字便會想到的話題和元素:辦公室政治,不景氣和裁員,辦公室愛情,暗戀,偷情,勾心鬥角,三刀兩面,奉盛拍馬屁,爭上位…等等。但在故事尾段卻回憶起每位員工第一天進公司時的面孔:每一個都是充滿熱情和理想的新鮮人。但在職場的殘酷競爭底下,他們都晋升了,都賺多了,都會玩政治遊戲;但當初的理想和熱情都給沖走了。正如在劇中再明顯不過的隠喻,年青的職員「李想」(理想)結局裏死了。老總在經歷了一埸又一場的鬥爭、是非和人事調動後,她在自問自答:「李(理)想?唔…我還記得你的名字…」但是,潛台詞裏彷彿就是說:理想已經死了。這的確是一個悲哀的結局。但仁者見仁,我還是樂意相信,當人我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內工作,還是會享受當中的過程,和逹成自己的理想。況且工作並不需要是人生的全部,而理想又未必只有一個,人生應該是多面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好好地享受人生中的點點滴滴吧!


總而言之,我對今夜的表演十分驚喜,十分滿意。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我也來談《We Were Soldiers》

上個禮拜煲碟,睇咗一隻幾年前o既DVD,叫做We Were Soldiers,Mel
Gibson主演。個故事講主角負責帶領一班新兵打越戰其中一個戰區,是一場沒有把握的仗。



戲中帶出好多令人鮮有想過的情景和人性場面:小隊中了埋
伏全軍覆亡,隊長中彈垂危,但仍堅持要跟總部通話,要他們小心敵方;有一面之綠的兩名隊友,其中一人遭烈火燒死,臨終遺言交托給這一面之交,要他跟自己的妻兒說愛
他們;通訊員負責連絡戰機投放燃燒戰到敵方,有一回戰機失誤,燒死己方不少士兵,通訊員十分自責。在生死攸關之時,上司穩定了他的心,說他已經做得十分出色,之前的多次成功投彈已經救了我方多條人命,要他繼續做好本分。

戲裏也有描寫軍人家屬的無奈和士兵們作為人的基本厭戰心態。還有輕輕帶過這位將軍主角對當時越共首領的惺惺相惜。當然,有更多的是在美化美國士兵的忠心與英勇。

其中有說這位越共領袖曾經成功驅逐法國人,而且還對他們屠殺。更比喻這為一場西方人跟印第安人之戰,印第安人屠殺整支西方人軍隊。然而,他們好像忘記了,兩場戰爭都是「文明國家」在侵略另一個「野蠻」民族;兩者都是在對方的領土上作戰(逼虎跳墻,誓死抗戰之心,勢所難免);而最終的結果,都是美國以國際警察的身份,到處耀武揚威。

最後,戲中帶出一個問題,這一場仗是為誰而戰呢?美國在越戰上沒有佔得多大的甜頭,當時在國內反戰的聲音很大,這些士兵回國後並沒有受到英雄式的待遇;反而很多時候,伴随終老的只有在戰事中的受的傷殘。主角最後感慨地道:在戰場上,我們不是為誰而戰,我們是為著彼此(整隊軍隊的生存)而戰!

時移勢易,美國此情此景相信難以復再。戰爭對每一方,從來都是殘酷的。但願天下太平,人類遠離互相毁滅的惡行。